七校学者联合调研“种地”课题
2024年04月02日 10: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2日第2865期 作者:明海英

  乡村振兴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2024年以来,就“种地”问题,7所高校的有关学者团队深入农村一线调查研究,将论文写在了中华大地上。

  围绕农村土地归属、农业经营形态和农民种地意愿、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联合组建“农村经营形态”全国调查项目组,深入30个省2000多个村庄,调查访谈了4000余名农户。调研数据反映出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新型职业农民在加速形成

  多年来,“谁来种地”已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应小丽率团队前往浙江省浦江县实地考察,具体了解山区“小块地”如何变成“致富地”的治理实践。他们与该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交流,采访农企、大农户、小农户等具体实践者。特别是围绕该县如何通过实施“三分六统”模式,激活低效山区“小块地”,建构农企、农户和村集体的“共富合伙人”创业关系进行了重点调查。

  在甘肃省庆阳市开展田野调查时,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慕良泽发现,年富力强的农民大多进城务工,而真正务农的是他们的父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任重道远。种地给农民带来的回报亟待提高,但无论是正在种地的中老年人,还是未来要种地的青年人,都将种地当作“最后的保障”,因为土地承包权非常珍贵。其中包含了中国小农的“安全”意识与生计思考。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浩天发现,在一些产业特色鲜明的乡村,地方土地流转的比例非常高,种植大户将成为土地耕作的“新主人”。一个比较突出的新现象是,新型职业农民正在走进乡村,其中不乏退伍军人、成功企业家,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国申通过调研发现,这些新兴职业农民从事农业,具有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增收效果好等特点。

  陈浩天表示,智慧农业已呈勃兴之势。特色化、产业化与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被种植大户广泛接受并运用。部分地区的种植大户已经完全实现了“订单农业”的销售模式,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使“远程种地”变为现实,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手段贯穿于田间管理的“耕、种、管、收”等多个环节。

  从“会种地”转向“慧种地”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陈军亚与团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包括湖北省22个县140个村的370多位农户。调研数据显示,此区域内由高龄小农户经营的“老人田”,50岁及以上群体占比高达85.9%;70岁及以上群体占比接近18%。高龄小农户对农业机械化运用的实际需求相当迫切,但对目前农业机械的实地适用性等满意度不高。

  相比之下,由“种粮大户”经营的“大田”,50岁以下的群体占比超过90%。他们不仅机械化程度高,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需求强烈,而且购买农业保险等风险防范意识强,但存在土地流转短期化、流转合约临时化、产业经营短链化等特征。

  陈军亚表示,高龄小农户是事关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安全和稳定的基础力量之一,种粮大户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这“两块田”和“两类人”,既要“稳基础”,更要“强支撑”。如何让50岁及以上的高龄小农种好“老人田”,让50岁以下的种粮大户种好“大田”,国家政策的强力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

  浙江省浦江县通过变革山区农业生产模式,构建“农户和农企、村集体”的致富共同体,实现了农企、农民和村集体均有好收益。对此,应小丽表示,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何更好地迭代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拓展山区农业共富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导。这既是实践主体的渴盼,也是学者学术报国的使命担当。

  深入调研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南省、福建省等地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何得桂认为,我们未来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农村市场化和农民组织化相关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组织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促进乡村治理有效,进而更好地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强农民获得感。

  “减少种地成本”“提高种地收益”,是两个备受关注的关键问题。慕良泽表示,从“发展型治理”角度来看,就是要探究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与治理的精准性问题,分析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务农的社会保障问题,以农业农村的“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既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也要遵循规律、积极作为,更要强化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何得桂表示,要积极回应农业发展主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从而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加强。陈浩天表示,政府要持续加强对农户各项社会福利的投入,解决社会化小农户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中型种植户的积极性,降低规模种植的风险,实现农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哲学社会科学界责任重大,大兴调查研究,为党中央献计献策,一定能够助力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