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写好新时代文艺新篇章
2024年04月15日 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5日第287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4月7—8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联主办的“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主题研讨会(培训会)暨中国评协二届五次理事会在山东胶州举行。与会学者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面向当下现实,切实担负起记录时代变迁、展现时代风貌、回应时代关切、为时代前行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使命。

  新时代文艺要书写新史诗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中国评协主席夏潮表示,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艺事业大有可为,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新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努力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努力开创文艺新境界;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努力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

  “由于文艺的形象性、可视性、独创性、审美性,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形象正在再现之中,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学风范。”中国评协副主席向云驹认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文化气象的生动图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局面就已经开始在广阔的时空中展开,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丰富实践性成果。

  中国评协副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明泉认为,要不断发现现代文明之美,以形象之词、诗意之韵、艺术之思,推出与之相匹配的新时代精品力作,从而形成新时代现代文明美学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李明泉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新文艺“新”在人民向美好生活的跃进,文学的人民性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新文艺要坚守人民性原则,自觉将创作情感与人民心连心,成为人民群众在文艺事业上的表达者,为人民鼓与呼;要观察思考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实践,特别是新生活方式、新审美方式、新精神世界的涌现和需求变化。

  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强化价值引导的自觉意识。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范玉刚认为,立足新时代,文艺发展要自觉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发出人民的心声。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充盈起来。

  介入社会是当代艺术的重要特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表示,人民文艺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文艺,与资本主义社会文艺相比,人民文艺的介入不是批判性介入,而是建设性介入。近年来,我国文艺在乡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让我们看到了建设性介入文艺的巨大潜力和理论前景。尤其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文艺的建设性介入比批判性介入更有优势,摆脱了观念艺术的空洞和做作,这种本土文艺实践值得理论家和评论家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

  构建中国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极其必要。中国评协副主席张德祥认为,构建中国文艺批评话语体系,要回到中华文化主体性并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一方面,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也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根与本。没有文化主体性,话语就是一些无根的、漂浮的概念,就是无本之木,不可能形成体系。另一方面,必须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汲取思想营养,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实践之源。

  构建中国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不仅要立足于当代文艺实践,也要回望历史、回归经典,深入发掘与新文艺评论相契合的理论资源。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认为,进入新时代,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进程,在“两个结合”背景下,当代中国艺术在向前流动中同时向后溯洄。流溯的结果应当是溯源开新,通过溯洄传统源头而开创艺术美的新美质,创作出真正不负时代和人民的传世之作。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