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2024年06月07日 10: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7日第2908期 作者:任蜜林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的重要意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和平性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民族自始至终热爱和平,主张群己合一、尊重他人,倡导交流互通、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弱肉强食。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国不搞文化霸权,不搞对抗,坚持合作,追求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建设、全球发展贡献和国际秩序维护的重要力量。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使得中华文明古老的“和平”思想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出新的形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这些新生机、新形态的典型体现。

  和平性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是1954年由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确定的。1953年12月,在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总理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又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重新申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得到了印度、缅甸领导人的赞同。后来,“平等互惠”被修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又被修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终表述。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和独立外交政策的基础,也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这一形势下,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涉别国的事情。这一思想背后的精神实际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了新的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在亚洲诞生,与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人民也历来崇尚仁爱、慈善、和平等价值观。”后来的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在新形势下,更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了六点主张,即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包容互鉴、坚持公平正义。这六点主张可谓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创举,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之间平等交往、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和平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果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具体方案。

  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还从五个方面讲明了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部分被写入其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这一理念的高度重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和平性与“一带一路”

  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理想目标,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这项倡议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一方面,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另一方面,全球发展又凸显出深层次的矛盾。在世界各国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单凭单个国家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世界各国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寻求世界各国合作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各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方面与世界形势和时代潮流有关,另一方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一再强调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特点:“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是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成为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指导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才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历史发展和内在机理研究”(23&ZD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