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9日,“汲古出新:舆图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第三届舆图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舆图理论与新视野、新方法”“舆图文献与地理信息考释”“舆图编绘与地图技术史”等主题,从古地图研究的方法、技术、文化等层面探讨古地图研究新发展与新变化。
古地图研究呈现多维层面价值
古地图是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地图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利于推进我国古地图谱系鉴别方法和理论建构,丰富中国地图学史、地理学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还对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地图在对地理空间进行可视性表达的同时蕴含着许多时间元素。中国国家博物馆舆图研究所所长汪前进提出,分析古地图的时间观念、时间类型和时间系统等时间元素,不仅可以对研究古地图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地理观念等具体内容,古地图的测量、绘制、发表和流传等技术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认识古人的地理认知与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孝聪对当前古地图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建议。要寻找与舆图描绘内容相关的文字典籍或档案,尤其现存明清时期绘制的各种专题性舆图,尽可能还原舆图与文字的关系。必须对舆图表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迹进行考定,这是古地图研究的基础。加强对古地图绘制方法的解释,也就是测绘制图科技层面的探究。同时,还要借助思想史、艺术史、图像史的理论方法,对古地图加以诠释。特别是这些古地图研究的顺序不能本末倒置。
黄河古地图在古地图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黄河是历代中央政府治河施政关注的核心对象,因此成为历史文献记载和传统舆图描绘的重要主题元素。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海内外数十家单位庋藏着古代黄河舆图,已公布的逾千幅,为我们研究黄河流域开发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文献资料。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华林甫介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藏有一幅保存良好的长卷式黄河古地图,该图尚未见有其他版本。该图绘制者对黄河下游绘制甚详,可以据此复原清初黄河下游的河道治理以及“黄、淮、运”三河之间的关系。
为古地图研究插上“数字翅膀”
古地图数字化研究是古地图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此次会议中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与会学者表示,当下的古地图数字化研究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技术化趋向值得关注。与此同时,这一技术的应用方法仍有待归纳与反思。
古地图数字化研究可以有效验证中国古人绘制地图的方式。近年来,学界在研究古地图时,多认同中国古人通过地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作为绘制地图的基础。但是,这一观点一直以来缺乏切实的证据和可靠的检验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室主任孙靖国等学者通过GIS和Python等技术手段,对8种28幅明代宣府镇地图进行研究发现,8种明代宣府镇地图上城堡彼此相对位置关系与实际相符程度非常高,说明明代中央与边镇衙署对城堡的地理情况非常熟悉。孙靖国提出,在呈现方式上,城堡体系与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其相关性,体现出中国古地图运用地物相对位置关系搭建坐标体系的方法。少量相符程度不高的,主要由地理因素和版式因素所导致。
目前,学界对于古地图中交通路线的探讨多集中于交通节点的选择,对交通路线的具体量化和分析研究较少。中国国家博物馆青年学者姜湾认为,利用ArcGIS软件中的最短路径分析模块,结合人类步行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函数,在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基础上可以构建古代交通路线的线路模型,对古代交通路线进行定量化标示。姜湾表示,利用这种方法,同时参考历史文献记载,叠加通行时间分析,能得到古代交通路线与时间损耗的计算关系函数。此方法有助于对历史上文化、政治、军事的交流路线提供更为精细的定量化数据参考。
会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暨历史学院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办。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