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道路
2024年07月24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24日第294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7月21—22日,中国文艺发展新道路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大学举行。与会学者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百余年历史经验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动实践,就新时代文艺人民性的内涵阐释、数字时代的文艺发展与文艺批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文艺发展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翻译引介西方理论到运用既有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再到立足中国实践创新理论范式,我们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今天我们正面临一个根本性变化,即以中国文艺理论自主知识体系面向世界,通过文艺批评将中国文艺和文化融入世界,与西方文艺理论展开平等对话,使中华美学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弘扬,为世界文艺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表示,具体到文艺文化实践中,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让文艺发挥出最大思想能量;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其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不断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徐粤春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评论话语,最重要、最根本、最紧迫的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学术话语,把工作要求转化为学术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文艺评论话语的核心概念,应加强学理化、体系化研究。

  高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研讨会上,“人民性”是学者反复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

  新中国70多年来的文艺理论建设取得了不凡成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认为,其中历史成就之一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了指引文艺发展的人民方向,确立了人民在文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成崭新的以“人民” 为标识的“人民美学”。

  如何理解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离不开对一系列关键词的阐释,特别是对人民性的阐释,不仅关乎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定性,更关乎新时代文艺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及对社会主导文艺形态的定位。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任范玉刚认为,文艺的人民性指向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其背后逻辑必然要求“人民文艺”重新出场,以“人民文艺”的繁荣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他表示,要加强以人民为价值本位的学理阐发,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评论导向、研究导向,推动中国文艺(审美)现代性体系建构。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旗帜,涌现出诸多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和时代风貌的文艺精品。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牛光夏表示,整体来看,文艺精品的人民性内涵主要体现在“身入”“心入”“情入”三个方面,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获取体验和认知,以国家、民族叙事中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真情实感为表现主体,把人民满意作为文艺评判标准。

  扎根实践书写文艺发展新篇章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金元浦认为,新技术的迭出开启了新时代文艺发展新篇章,艺术创作呈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模型可以绘画、翻译、评论等,为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质生产力。如何认识新技术引发的新文艺现象,把握其影响下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方向,挖掘文艺自身发展规律和审美特色,锤炼具有解释力的中国文艺理论话语,是当前文艺研究需要直面的问题。

  网络文艺展现出空间创新性和丰富的美学新特质。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彭宽认为,网络文艺是文艺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是中国现代审美叙事话语体系的最新承载形态,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阐释和人工智能介入艺术生产的现实发展,为网络文艺理论体系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和空间。

  “要在立足社会实践、扎根文艺实践中,建构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徐粤春表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建构,除了要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找理论资源外,还要在现实的土壤中进行创新实践。

  走好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之路,需要加强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体认,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学精神等资源,推进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张晶认为,感兴是中华美学中作为审美发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范畴,诗学中的“触物起情”与画论中的“天机自张”皆是感兴的方式。

  会议由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临沂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