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智背景下学术评价理论与实践创新
2024年09月24日 16: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9月24日第298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大数据、开放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学术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学术评价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从事学术评价研究、数据库建设等领域的学者们积极拥抱新变化,探索构建更加科学的中国自主学术评价体系。

  构建自主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评价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指挥棒,也是学术发展的“净化器”“过滤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学术评价方式和以期刊与机构评价为重心的评价体系,虽然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也助长了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思想,重国际、轻本土等问题,广受学界诟病。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相适应,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已成为学界的广泛共识。2013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前身),引领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回顾了过去十年,由他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期刊评价、智库评价、公共政策评价、评价数据库建设和科研诚信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AMI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创建了四个层级的同行评审专家队伍,弥补了定量评价的不足,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同时,AMI评价理论还被扩展应用于智库和学科评价,有力推动了中国自主学术评价体系建设。目前,团队正致力于推动评价标准的国际化,在国际学术评价交流中发出中国声音。

  学术共同体不仅是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学术评价体系公信力的保障。据荆林波介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创建的同行专家队伍,包括学科专家、期刊编辑和青年学者或博士生,共有3万多人,在期刊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秉文认为,建立学术评价共同体既是搭建学术评价平台,也是形成学术联盟,应以共同的学术价值观为纽带,秉持奉献和创新精神。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姜春林进一步提出,学术评价应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完善责任制,并将评价伦理作为关键维度。

  9月13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学术评价共同体研讨会”上,学者们形成“郑州共识”,包括同舟共济,打造有责任感的学术共同体;同题共答,建设创新赋能的学术共同体;求同存异,构筑百花齐放的学术共同体;同频共振,构建有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同心协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共同体。

  探索学术评价理论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研评价改革,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各部门针对“五唯”问题,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及《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推动了科研评价生态的优化。学术界自身也在反思与创新中,探索评价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变革。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有学者认为,目前期刊评价领域面临评价维度单一、评价方法趋同、评价主体类型单一、分类分层评价实践不足、评价时效性滞后、数据丰富度不高、评价体系影响力和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亟待破解。当前,由学界熟知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共同构成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仍在不断完善。

  对于“以刊评文”作为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现象,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固朝表示,期刊评价不应替代学术评价。对于期刊自身的发展,“评刊不是目的,影响力的评价不能代替创新力的评价,形式评价不能代替内容评价”。他呼吁学界淡化核心期刊意识,回归为繁荣学术服务的本位。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项目组成员胡小洋认为,新时代的期刊评价既需要学界形成科学的论文发表观,也需要期刊界形成科学的办刊观。

  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院长俞立平对学术评价领域中的定性评价局限、评价权重本质、评价方法选择、线性评价权重、代表作评价、学术评价审计等基础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反思。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思洛认为,学术评价应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原始创新、新兴技术环境和中国特色。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助理黄文彬介绍了通过文献、实践和专家访谈三方面的数据共同形成学术图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学术评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马峥介绍了AI在学术期刊及学术评价中的应用,以及AI对期刊业态的影响。对于学术期刊的编辑而言,AI的应用有助于稿件筛选与初步评估、审稿流程优化、论文编辑与排版、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个性化推荐、精准影响、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对于学术期刊的评价,AI可以在创新力、前沿性、影响力、学术规范和政治性等指标方面,实现深度文献分析。以单篇论文价值点分析为例,《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评价中心主任伍军红表示,AI可以基于学术论文的引证内容,识别引证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链条,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结构化的论文价值概览。谈到学术评价智能化,俞立平提出,应重视评价数据库建设和评价方法库整理,此外还需专门开发部分学术评价智能化的专用软件。

  大数据技术与开放科学也使“由学术共同体主导学术评价”这一理想变得可行。今年4月,作为国内首个面向哲学社会科学全学科的预印本平台,“哲社预印本”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建成发布。据该中心副主任杨红艳介绍,该平台有助于促进作者、期刊和评审专家协同共创,反映面向新学术出版与传播生态的评价理念。未来还亟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评价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执行院长丁敬达提出,利用多元数据融合技术探测新兴主题的新兴研究方法,可以得出有价值的研究前沿,有助于引领学术的创新发展。作为数据库开发机构代表,来自科睿唯安的研究人员刘欣介绍了JCR数据库的发展和更新情况以及对科研工作者的辅助作用。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