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考古一生相伴(十四)
2023年02月24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24日第2597期 作者:赵殿增

  校庆院庆同学会

  毕业后,我首次返校参加校庆是在1999年5月4日。那天,我和陈德安在日本参加“三星堆”文物特展后,上午乘飞机从东京出发,中午到达北京。到北京后,我们马上乘车赶往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正在举行全院的庆祝会。在会上,我看到了三十几年未曾见到过的多位老师,格外兴奋,激动地向他们汇报了自己的情况,还观看了建成不久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次校庆,我还见到了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同班同学张玉范,大家希望有机会能专门组织一次考古班同学的聚会。

  2007年是我们历史系62级考古班同学毕业40周年,各位同学大都已经退休。经张玉范等在北京工作同学的积极联系和筹备,大家决定在北大组织一次考古班全体同学的聚会。9月初的一个上午,同学们陆续来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前的广场相聚,全班18位同学共来了16位,很多同学已经是40年未见面了。大家欢呼跳跃,开怀大笑,热情拥抱,合影留念。然后一起乘车环游校园,再直奔怀柔雁栖湖的松秀园度假村。第二天,大家在湖畔的连心亭中座谈了一天,畅谈了各人40年的经历,一起唱歌跳舞,又在湖边散步谈心、照相,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2012年春,北京大学举行“北大考古90年”纪念大会,我们考古班的同学再次到校团聚,并且和其他年级的校友来了个大团圆,当时全国从事考古的人还不太多,彼此相熟,许多人都是工作上的好朋友,大家纷纷在“北大考古90年”纪念展览上合影留念。特别是见到了很多曾教过我们的老师,我们向老师们表达了感谢,并献上祝福。1965年曾经带领我们班去安阳进行考古实习的李伯谦老师,后来与班上的张玉范同学结了婚,被大家戏称为我们考古班的“女婿”。纪念大会结束后,李老师夫妇专门宴请了我们,并邀请全班同学到昌平的新居去做客,为这次同学会增添了浓浓的亲情。

  2012年是我们历史系62级学生入学50周年,包括中国史班、世界史班、考古班在内的全年级同学,在北大和香山举行了首次大型的同学会,我因正在装修新房子而未能参加。2015年又应在银川工作的陈育宁和汤晓芳同学的邀请,全年级有20多个同学到银川再次聚会,有的还带着老伴和儿孙,一起愉快地周游了宁夏各地。我因此也弥补了未能参加首次全年级同学聚会的遗憾。

  2018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时,全年级同学再次到京参加纪念活动。大家一起住进北京奥体中心宾馆,几位身患重病的同学也赶来参加团聚,令大家十分感动。我们再次游览了已经建设成为国际会议中心的雁栖湖。学校还为我们安排了车辆,在考古文博学院礼堂组织了一次热情的交流座谈会,原副校长郝试先生、考古文博学院的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与李伯谦先生等参加了座谈,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近几年,因疫情的关系一直未能举行同学会,但大家在微信上建立了同学群,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交流,每天都会有数十条微信发到群里。特别是在同学遇到困难时,马上会收到很多慰问和帮助,使这个大家庭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度和纯洁的友谊,彼此感受着老同学之间浓浓的真情。有的同学还承担着课题和任务,或者继续进行研究,经常在微信群里交流学术信息,谈些研究的感想,共同享受考古的乐趣。

  我们北大历史系62级同学于2015年在银川学会建立的微信联系方法,很快被大家推广应用到了其他学校的同学、各单位的同事、各方面的亲友之间,都建立起了广泛的信息网。几年间,我除了有一个广大的微信朋友圈之外,还有几十个同事和亲友群,以及三百多位各方面的网友,其中文物考古界的朋友和热心人要占一半多,每天都在交流大量的信息和观点,这已经成为自己与学界友人交流情况和看法的主要途径。我虽然已年届八十,不过体力和精力尚可,对考古事业仍然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恰逢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新发现层出不穷,又有了现代化的信息和交流工具,使我有条件也有信心,继续努力“与考古一生相伴”。

  (全文完)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