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低碳发展的空间和势能
2020年06月03日 08: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3日总第1939期 作者:罗来军 石微巍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低碳技术、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随之发展。低碳发展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们的高品质生活。低碳发展既是我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重要保障,不仅有助于引导我国宏观经济在生产领域向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培育可持续竞争力的方向发展,还将带来人们消费模式的转变,有助于培养与塑造绿色、清洁、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低碳发展意味着制造业要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三低”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指明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第一,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走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积极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过度依赖。第二,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大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煤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降低农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第三,引导人们改变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消费方式,引导消费模式的变革。消费领域的低碳发展同样是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消费领域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非低碳”现象,比如,生产过程中对煤炭等高碳资源的消费量仍居高不下,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低碳发展将充分发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从而建立起清洁、可持续性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我国低碳发展改革成效明显

  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的改革,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方面采取了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我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实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有效支撑和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在工业领域,低碳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均实现较快增长。不仅如此,低碳发展也为化解煤炭与钢铁、化工等过剩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近年来,我国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改造、余热暖民、浅层地能利用等重点工程,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呈总体稳定态势,京津冀等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不断得到加强,煤炭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登上了新台阶,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不断得到推广,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进程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均有较快增长。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试点碳市场建设得到初步发展。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已基本形成要素完善、运行平稳、成效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普惠交易市场也不断发展,在广州、东莞等地区开展试点碳普惠制,围绕碳币、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建立了碳普惠行为的量化方法和交易机制。

  不断提升全球低碳影响力

  尽管低碳发展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机械制造、钢铁、建材、重化工等行业将长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而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在清洁能源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带来能源供需缺口增大的严重问题,致使低碳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遭遇重大难题。为最大限度地拓展低碳发展的空间和势能,形成中国低碳发展的全球影响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第一,大力培育在国内外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当今世界,一场以低碳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并蓬勃发展,低碳产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也是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打造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欧、美、日纷纷采取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我国也要适时抓住当前的产业机遇,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打造我国低碳产业的强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以更好地应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能源的需求,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保障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持续做好节能、控污、增绿、统计核查等基础性、系统性工作。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继续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力度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和绿色发展;在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废弃物处理领域等温室气体排放;在增加碳汇方面也要进一步做实做深,尽可能地增加森林碳汇、草原碳汇以及其他碳汇。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构建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指标体系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尽快推进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排放核算,推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直报系统建设。

  第三,进一步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我国已经非常重视发展和推广低碳技术,并且做了具体细致的工作,比如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2017年本低碳部分)》,对非化石能源、燃料及原材料替代、工业过程等非二氧化碳减排、CCUS、碳汇等领域的27项低碳技术从国家层面进行重点推广。但在重点推广和应用之外,还应加强低碳发展的基础研究和顶层设计,制定更加深入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对于关键性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要深入探讨其发展条件、演化路径、核心技术、风险挑战、应用前景等相关重要事项。

  第四,深度参与并继续加强低碳发展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政府始终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后续相关谈判,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边机构的合作,积极参加公约下绿色气候基金、适应基金、技术执行委员会等机构会议。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要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作用,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逐渐形成中国低碳发展方面的全球影响力,为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适宜的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