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2020年12月16日 13: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6日第2070期 作者:钱学锋 胡宗彪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及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先后出台多个文件以加快培育两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如2019年11月颁布的《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8月颁布的《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融合发展效应。比如在电商领域,已有企业成功实现了设计、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无缝对接;在消费品领域,很多企业通过私人定制服务和生产流程再造,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 全球经济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各界对此已基本达成共识,产业结构的服务化特征日趋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达到65%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70%,中等收入国家为55%。从不同经济体来看,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该数值的占比分别为77%、71%和69%,而“金砖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已达到50%以上。

  我国内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首次超过50%,2019年达到53.9%,而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更是高达88%和94%。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各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仍将继续提高。除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逐年上升外,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实际上,早在2014年,世界贸易报告就曾指出,服务性活动创造的经济价值已占到总价值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由生产制造环节创造的价值只占三分之一。

  全球制造业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技术和知识发展对经济增长方式带来根本变革,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价值创造将更多地取决于服务要素的投入力度。在逆全球化以及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相继提出了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战略及举措,如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由此可见,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在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

  生产制造活动和服务活动组成价值链,制造业企业为了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这一转变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影响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升,包括生产率效应和成本节约效应两种机制。

  第一,生产率效应机制。理论上,制造业服务化能够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增加服务外包可能性、发挥服务贸易技术溢出等机制来提升产业生产率。但是,如果一国服务业存在“成本病”问题,那么制造业服务化有可能带来产业生产率的下降甚至停滞。正因为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目前学界关于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

  这种结论差异性可能正好体现了制造业服务化影响产业生产率的阶段性特征,即制造业服务化能否促进产业生产率提升取决于制造业服务化所处的阶段。如果当前的服务化程度比较低,企业可能由于对服务化的认知偏差以及知识、人才储备不足等原因而无法对服务化进度做出科学规划。一旦做出盲目的服务化决策,就可能使企业过度集中于服务要素的投入,而降低核心产品的研发投入,从而对企业创新及生产率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但在制造业服务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加快企业的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两种创新共同促进生产率提升,进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水平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通过定制化设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比如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基于已有的服务要素来研发不同的品牌或产品,甚至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垂直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会持续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时。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参与,这会加速企业从服务要素中吸收技术;另一方面,研发等高级服务要素投入的增加,会强化服务要素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带来产业生产率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提升。

  第二,成本节约效应机制。伴随企业对自身服务化进程认识的加深及生产性服务市场的日益完善,制造业服务化有助于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优化,进而通过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实现生产成本的节约。

  制造业服务化的外部规模经济是从跨越企业边界的联系中产生的,即制造业服务化必将带来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企业之间的分工演化,如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剥离给市场服务提供商。由于市场化服务一般具有低成本特征,所以外购能够实现成本节约。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分工合理化导致资源高效利用及运营效率提升中产生。在制造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后,可以将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用于核心业务的运营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企业资源的优化再配置过程。尤其是,如果制造业服务化促使企业集中有限资源专注于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研发,那么内部规模经济和成本节约效应就会更为显著。因此,制造业服务化能够通过成本节约效应带来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提升。

  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当前,面对全球市场需求大幅萎缩、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的复杂形势,中国正在努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的释放,离不开制造业服务化的高质量推进。当前,大国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条件也已初步具备:一是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为扩大居民服务消费奠定了支付能力基础;二是随着消费升级的稳步推进,服务消费尤其是高端服务消费的空间仍然巨大。无论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还是产出服务化,都将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产生助推作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对专业化或高级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增加,而制造业产出服务化水平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向市场提供服务产品的增加。由此带来市场化的服务产品供给和需求同步增加,这有利于国内更具多样性和更具活力的大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如果服务产品供给或需求跨越国界,那么制造业服务化在促进国内循环的同时,也能促进国际循环。

  第二,国际市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离不开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服务贸易领域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速,服务贸易准入门槛不断降低。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程度加速提高。在数字技术赋能下,中国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规模将不断增加,而制造业服务化无疑会成为服务贸易规模扩大的新动能,持续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增加了从国外进口服务产品的概率,能够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出口机会。2019年的国际服务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服务进口市场。在制造业服务化背景下,中国主动扩大服务进口的需求更大。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也增加了向国外出口服务产品的概率,能够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选择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随着国内服务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5G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服务部门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正在逐渐形成。2019年,已有一半的服务贸易部门实现了顺差,其中包括金融、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因此,制造业服务化能够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向增加贸易概率,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而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未来,在市场内生驱动和政府主动有为的双重作用下,制造业与服务业将在融合业态和融合模式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和突破,在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及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方面,都将发挥出更大的战略意义。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研究”(18VSJ04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