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开启国家发展新征程
2021年01月06日 09: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6日总第2084期 作者:丁任重 徐志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坚持创新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自主创新发展路线。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则在1995年首次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代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推进,以美国、英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分别实行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工业2050战略”“科技工业联盟”、《2020高技术战略》等发展规划,纷纷试图在新一轮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中独占鳌头。从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来看,一方面,国际形势日趋复杂,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却并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新时代阶段定位的历史交汇,我国必须牢牢把握这次重大机遇,以现有的坚实物质基础和丰硕创新成果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坚持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

  一是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长期以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创新模式致使我国一直处于技术附庸的窘境,亦步亦趋、受制于人的创新特征严重阻碍了我国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为此,我国应在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实施“非对称”性赶超措施,争取实现前沿突破,抢占国际核心技术制高点。另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国际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应始终坚持国内自主创新、国际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有选择、有重点地参与国际创新交流与合作。

  二是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当前,虽然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左右,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早已超过了70%的现实。如果创新成果不能快速有效地应用于推动经济增长,不能充分发挥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就将妨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发展的速度、效能与可持续性。特别是像中国这种经济体量庞大的国家,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创新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实现“两个翻番”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要将努力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

  三是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国家需要为指引,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强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创新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发挥基础研究的原动力作用,增加基础研究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加强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突破,实现从“闭门造车”向更加注重实践性转变,不断将现实问题理论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四是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理念。一方面,要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遵循“创新推动发展,发展造福人民”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口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不断凸显,这就对绿色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后,应着重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加强科技攻关。

  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

  首先,要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虽然我国科技发展事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但人才流失、结构畸形,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要想改善困局则应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既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培养科技从业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尽快破除传统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的“四唯”评价方式,加快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三是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阻碍人才自由有序流动的制度藩篱,提高人才对外开放水平。四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既要实行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入股、技术入股,提高创新动力,也要重视成功、包容失败,增强创新勇气、信心和毅力。五是明确人才引进机制,努力用好国内外优秀人才,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其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保障、激励、服务作用。政府应坚持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为导向,一方面,简化创新项目审批程序,对于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创新项目可以给予差别化的特批支持。另一方面,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产权制度、专利制度、融资制度改革。二是要充分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科研院所的原创能力。企业作为市场信号的直接接收者,能够敏锐察觉市场变动,具有强烈的创新需求,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和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同时,要重视科研院所研究的基础性和原创性,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三是要集聚创新优势。可以通过组建“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在战略、技术、标准、市场之间的沟通协作,协同创新攻关。

  最后,要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实践”的快速有效转化是体现一个国家创新实力的重点所在,而我国长期存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尚不足30%,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一是要尽快制定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努力构建创新成果的市场评价机制,打破阻碍创新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藩篱。二是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以海洋高新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关键高端材料、高端医疗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战略性新兴高端产业。三是要紧紧抓牢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机遇,向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制造业发展方向迈进,逐步实现“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的融合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