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助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
2021年08月04日 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4日第2222期 作者:刘耀彬 易容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还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或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

  实现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要求。第一,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引领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建立一体化区域联动协调机制,又要引导上中下游城市群板块建立板块间协调机制,还要引导建立起下游地区对长江流域经济带内陆及西部地区的帮扶协调机制。长江流域不仅涉及地区多、牵涉面广、环境复杂多样,而且发展不均衡,只有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共抓共治共享,才能切实打造出区域协调示范新样板。第二,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潜力巨大,将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打造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的战略目标。第三,以促进绿色发展为手段。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率先实现长江经济带碳达峰与碳中和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是举世瞩目的陆海统筹发展带,也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梯度带。如何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能源结构转型为重点,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为沿岸城市及工业区绿色赋能,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双赢,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的内在逻辑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从城乡关系出发,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通过提高城镇化质量,富裕农民,进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从工作、生活、居住等基本保障层面,加快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增添发展动力,也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城乡融合发展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方面,特别是在资源布局、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因此,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切实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协调推进。因此,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形态、新机制,将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刚性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城镇的宜居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推进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衡量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准。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创新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打造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新样板

  首先,打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的新样板。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好整合资源要素,实现产业和流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纳入“四化”融合全过程,实现以人为本、人城融合的美丽长江建设。三是打通生产、分配、消费、流通等环节的堵点和短板,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改革,确保“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逐步构建与有效运行。

  其次,打造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新样板。打造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根本在于处理好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一是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发展、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比重,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二是推动生产绿色化,引导生产部门进行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的“控源减排”。三是引导绿色消费,培养消费者“绿色为先”的消费观念,提升我国绿色消费市场的需求。四是推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整治,依托河长制、湖长制等跨地区联动机制,统筹推进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污染防治、岸线保护等工作。

  最后,打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的新样板。打造长江经济带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新样板,基本思路是推动城市与城市群的协调高质量发展。一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规划新城新区建设。二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小城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三是优化城镇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更好发挥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和小城镇在地理分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协作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推进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共荣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绿色发展绩效评估与美丽中国建设道路研究”(18ZDA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