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发展
2021年12月01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日第2299期 作者:仇荀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在工业领域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据统计,2020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5.75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6%;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是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可见,我国钢铁行业仍存在巨大的绿色提升空间。为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进而为构建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加快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目前来看,我国钢铁行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仍面临一些难点,需要予以充分认识。一是短流程电炉粗钢产量占比偏低。目前,钢铁生产工艺主要分为长流程的“高炉—转炉”冶炼和短流程的“电炉”冶炼两种。长流程原料主要为煤炭和铁矿石,是一种能源消费高、污染物排放多的工艺;短流程主要使用废钢作为原料,避免了可能造成污染的诸多环节。但我国钢铁流程结构以长流程为主,短流程炼钢工艺生产的粗钢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0%左右,远低于美国的68%、欧盟的40%、日本的24%。长流程冶炼之所以占比高,一方面是因为生产成本的掣肘。短流程的原材料成本包括废钢成本、电费、电极费、电炉维护费等,其中电费、电极成本居高不下,废钢成本也不断攀升。长流程冶炼在我国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相比更能节省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料短缺。短流程的主要原料是废钢,我国的粗钢产量已占世界钢产量50%以上,旺盛的需求推动了国际废钢价格的上涨,也使废钢供应需求比减小,导致全世界平均废钢比出现不包括中国为57%而包括中国即为37%的局面。

  二是精深钢铁环保工艺研发不足。钢铁环保工艺在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迅速且成果显著,但深层次的工艺研发仍需加强。以铁前系统污染物治理技术为例,铁前污染物排放占钢铁总排放量的2/3。为了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烟气治理技术一般使用比较成熟的湿法、半干法脱硫工艺配合SCR脱硝技术以及活性炭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但这些技术的使用却会产生脱硫灰、脱硝催化剂等固体废弃物,或者存在活性炭二次利用技术缺口、成本上升等问题。例如,采用活性炭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企业烧结矿成本会至少增加25元/吨。再例如还原技术,包括氢冶金技术、电解还原技术等,虽然能够从源头解决碳排放问题,但目前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钢铁环保工艺精深程度不够,一方面是由于化工、钢铁、能源等相关人才短缺,尤其是攻克高端技术难题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研发力度有待加强。以研发投入强度为例,过去几年的钢铁全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尚未达到全国制造业的平均值,研发投入及成果产出都有待提升。

  三是部分钢铁企业尚未适应环保新常态。我国部分钢铁企业仍缺乏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部分企业仍然秉持“重经济轻环保”“先发展后治污”的思想,未能完全适应环保新常态。其次是未能长远系统地看待环保举措。环保设备上马及日常维修确实会导致经营成本的增加,但目前我国针对环保达标企业实行的差异化环保政策,实际上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代表性政策包括重污染天气期间不停产、不限产,减免环境保护税,享受差异化电价等。另外,针对存在环保过失甚至违法行为的企业,我国还会采取一系列惩戒措施。

  此外,在环保达标压力之下,行业监管者面临着技术手段和监管方式滞后的考验,特别是智能监管数据平台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目前的“突击检查”方式和“台账式”管理,往往造成监管部门信息不对称。此外,企业环保改造项目多为自主验收,很容易导致监管失位或缺位。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制度供给,健全各级行动方案。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发展要以制度为统领和行动指南,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一是制定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做好绿色布局。方案应涵盖总体目标、分项行动、配套保障等,尤其要规定我国各地区钢铁行业碳达峰目标,将责任压实、任务落靠。二是完善碳汇交易制度,做好激励机制、退出机制配合。碳汇交易制度不仅能够控制整体碳排放量,还能激励企业通过节能减排创造经济效益,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动力。三是其他配套制度要以严控源头排放、强化过程控制、优化末端治理为原则,有序进行增补。

  第二,优化创新环境,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目前,我国的钢铁环保工艺技术尚有很多关键技术急需突破。一是加快氢冶金技术研发。氢能源是高效低碳的二次能源,将对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体系产生革命性影响,直接解决长流程致污问题,氢冶金技术落地将使钢铁行业由高碳排放行业转向低碳排放行业。二是加快研发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低碳技术,低温SCR、低温烟气循环流化床一体化脱除等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技术,以及“负能炼钢”新技术、高效绿色电炉冶炼技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提高钢铁企业绿色转型的技术支撑能力。三是灵活运用创新手段。通过核心项目发挥国家队优势,集中资金和人力进行重点攻克;以税前扣除、项目补贴等财税措施,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激励政策等。

  第三,借力新技术革命,走绿色智慧环保之路。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钢铁行业应以此为契机推动自身绿色转型。一是加快钢铁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进程,发展智能低碳制造、智能低碳物流等。二是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优化处理,使环保指标数据传递更便捷、更准确。

  第四,拓宽资金渠道,发掘碳金融潜力。钢铁企业在进行绿色改造时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此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这就需要碳金融持续发力。一是提供多种金融服务。除绿色信贷之外,探索开发碳租赁、碳信托、碳保险,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等不同形式的金融服务。二是发挥碳金融导向作用。对环保信誉良好的企业实施优惠信贷,反之可采取不贷、断贷等措施。三是采用供应链金融新模式,为钢铁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银企共建钢铁绿色生态圈。

  第五,强化能力建设,培育绿色人才队伍。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离不开一批高水平的环保执行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一是注重环保思想观念的养成,企业管理者应严格坚守生态污染是不可触碰的红线,要将环保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注重培养绿色技能人才,强化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在自行监测、自主管理中稳步提升企业绿色制造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智能制造视角下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研究”(18JYB16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