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助力农业现代化
2023年03月01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1日总第2600期  作者:杨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加速向农业农村广泛渗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重大机遇。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补齐短板,以数字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处于应对综合成本上升、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发展效益等多类复杂因素影响的关键时期。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农业数字化转型就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助于加快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机械化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推动了现代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正在催生智慧农业、共享农业、定制农业等农业新形态,将引领农业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

  二是有助于推动农业价值链跃升。传统的种养殖农业产业链较短,经济效益不高。数字技术打破了城乡产业边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摆脱地理时空限制,推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当前,订单农业、乡村车间、创意农业等业态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城乡产业链分工和价值链分配,极大提升了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有助于优化城乡要素流动。数字技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搭建了一座“数字桥梁”,数据流有助于带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进而实现优化配置。数字化交易平台有助于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促进农业要素投入和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数字化转型需把握科学思维

  强化系统思维。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要注重跳出农业看农业。2020年,我国县域互联网普及率为70.3%,比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约8个百分点。特别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机智能装备、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短板,与农业数字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仅靠农业自身投入很难解决。这就要求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向乡村延伸,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强化循环思维。目前,农业领域的消费数字化相对成熟,流通数字化面临加速变革,生产数字化蓄势待发。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相互协调的角度看,可优先从消费和流通环节入手,通过供需紧密对接实现以需求牵引供给,构建以消费数字化、流通数字化带动生产数字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数字化。

  强化融合思维。充分把握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性特点,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村落文化等二、三产业结合,通过搭建物联网感知平台、供需对接平台、农产品反向定制平台等,推动农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

  多措并举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

  “新农具”:加快数字化工具普及应用。重点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行业应用。一体规划、同步实施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城市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乡村电力、水利、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推广普及无人机光谱遥感、智能化农业机械等技术,鼓励使用环境气候、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调度等系统,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将数字技术贯穿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全环节。

  “新农资”: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数据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观测网络和数据资源体系。建立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应用循环体系,条块结合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以主粮、生猪等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为主线建设“条数据”,以县域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为单元建设“块数据”,丰富农业数据资源供给。加快建设乡村“数字大脑”,有序实现涉农数据资源的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和分析应用,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资监管、农产品流通、集体经济监管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

  “新农企”:积极培育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型主体。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更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给予人才、土地、电价、税收、金融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结合乡村现代治理、产业振兴等方向投资兴业,让农业农村成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上云”“用数”,推进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园区等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新农活”: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建设。将数字技术服务贯穿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快完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统筹推进政务、事务、商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更好地提供“一站受理”“一站服务”“全程网办”的农业信息服务。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等广泛开展农业数字化转型项目调研与创新实践,实现政府、基层社会服务组织、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参与农业数字化转型。

  “新农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培育数字农业人才。实施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围绕农业智能化生产、网络直播等领域,针对脱贫人口、返乡就业创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以及农业企业,开展丰富多样的数字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新农民。加快实施数字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工程和新农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进修实训、联合培养等模式,培养造就一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急需的科技领军型人才、高水平管理团队、数字农业基础性技术人才、技术应用能人等,为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