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05月24日 11: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4日总第2656期 作者:赵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高速长期发展,也形成了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备受国家的重视,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是关乎整体经济稳定的问题。面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宝贵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全面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高质量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体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以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时代意义。相比而言,农村在“物”和“人”的现代化上还是有差距的,在宏观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以农业高效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业已经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增长奇迹。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开启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高质量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农业高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就是要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现代化。第一,切实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保护地方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第二,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涉农龙头企业;强化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第三,持续优化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尤其是推进县域产业的集聚,促进县镇村联动发展,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多向提升乡村价值。第四,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优化城乡土地资源的配置,改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创新物流运营服务模式。

  二是以农村和美宜居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依靠农民,农民能否在农村安居乐业的关键是家乡能否和美宜居,因此农村硬件条件能否达到宜居是建设农业强国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标准是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基础建设和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有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因此,应该在三个方面上推进。第一,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村庄建设。第二,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第三,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的建设和优化配置。

  三是以农民共同富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现代化,只有农民的现代化才会有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农民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根本。抓住了农民现代化就抓住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就抓住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核心。实现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第一,着力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党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文化素养,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二,着力提升农民创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农民现代化的根本是实现共同富裕,帮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而富裕的生活靠的是农民的创业和工作。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搭建农民双创平台,培育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切实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使其了解管理的各个阶段,加快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农民受教育程度,开展农民的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帮助农民拥有适当的工作能力。第三,着力提升农民文明文化素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倡导移风易俗,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发挥农村书屋、文化活动站作用。开展农村文化舞台活动,传承农耕文明和优秀乡土文化,培育农村文艺工作队伍。第四,着力提升农民法治素质。加强农民“三治”(自治、德治、法治)教育,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口。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