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企业并购的匹配效应
2023年05月31日 09: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31日总第2661期 作者:国文婷

  并购匹配效应,是指收购方付出溢价与标的方盈利质量越匹配,长短期并购绩效越好。然而,在并购市场持续升温和迅速壮大的今天,我国仍然存在溢价与质量错配问题。汤森路透全球并购库显示,自21世纪初,并购开始走入中国资本市场以来,收购方支付并购溢价与标的方盈利质量之间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态势,并购溢价整体走高而盈利质量整体下滑。这不仅会影响匹配效应实现,还会阻碍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长期来看,并购交易中溢价和质量错配现象出现的可能根源在于,标的方盈利质量不高,以及主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动力不足。盈利质量是公司盈利层面基础质量,反映盈利“含金量”或“成色”,与标的方韧性及发展潜力相关;信息披露质量强调信息披露的真实完整性,影响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要破解溢价与质量错配现状,激发并购匹配效应,就要兼顾内驱力和外推力,提升标的方盈利质量和信息披露质量。

  激发标的内生动力

  总体来看,激发并购匹配效应不仅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还可以助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特别是当下,更需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整合潜力,从内驱力和外推力双重视角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盈利质量和信息披露质量,提高收购方支付并购溢价与标的方盈利质量匹配度,释放并购匹配效应,加快塑造“以资本利用效率提升带动经济效果实现”的新动能。

  自主创新能力会影响企业未来盈利潜力和竞争优势。企业需要与外部组织建立紧密依存关系,在生态网络系统中各展所长,通过有目的的知识溢出和学习互补,提升创新优势和成果转化能力;而创新又能挖掘潜在发展机会、开拓全新业务,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并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股权结构是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逻辑起点,能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根本影响。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应当在必要时吸纳“智囊团”,完善决策治理机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从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济约束侵权行为,比如优化董事会成员构成、保持独立董事相对独立性、丰富中小股东退出途径或简化流程,筑牢股东和管理层、大股东和中小股东联系的“桥梁”,更好发挥现代公司治理能力,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随着标的方治理水平提升,公司决策过程和实际行动将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未来发展蓝图,潜在盈利能力也将增强。

  人才是新时代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适配的岗位上,人才能发挥优势作用,提高产出效率,拓展资源和市场,在交流沟通过程中能产生知识溢出,获得“1+1>2”的人力资本协同效应。这些都有助于标的方韧性的增强和潜在盈利能力的提升。

  优化标的制度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优化和企业质量的提升,可供选择的优质标的越多,收购方寻找理想标的并支付与其质量相匹配溢价的可能性也越大。基于汤森路透全球并购库与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数据,我们研究团队发现,如果标的方所处地区拥有便捷的金融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那么更容易成为收购方意向目标,标的股东也更容易在资产抛售获利性、完成度、力度和速度方面获得优势,增强标的方主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动机,改善资本错配。

  优化法律体制,规范并购标的信息披露制度。随着互联互通及社会网络关系的发展,企业之间兼并活动和交流合作愈发频繁,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及非上市非公众标的公司参与,不完备不健全的信息披露问题就可能埋下侵害投资者利益的隐患,因此规范和完善上市收购方对并购标的,尤其是非上市非公众标的公司相关信息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的披露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标的方信息披露质量,增加标的资产价值评估准确性,有助于收购方做出与标的盈利质量更匹配的溢价决策,发挥并购匹配效应,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

  完善市场系统,增加资本及劳动力服务机会。畅通国民经济各环节,着力实现行政区在经济层面的一体化融合,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制度和大市场系统,能打通制约要素流动和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提高资本及劳动力配置效率。一方面,大市场能激活要素潜能,促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价格实现均衡,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潜在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自由、畅通、开放的市场系统是企业良性运行和有序竞争的重要载体,能促进企业之间学习和模仿行为,改善市场信息环境,并从总体上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信息披露质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要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归还市场,提升市场能动性和运行效率。与此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宏观调控政策为工具,为市场公平有序运行提供基础环境保障。这样一来,市场主体将拥有更强动机和更多机会开展高效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更能在创新创造领域大放异彩,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潜能,增强我国企业盈利质量。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