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2019年11月07日 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1月7日总第1810期 作者:时晨

  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枪响至今90多年,自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自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始终英勇投身于为中国人民求解放、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独立、谋复兴的历史洪流中,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这样一支属于人民的军队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人民幸福生活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力量保证,更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有力促进。

  我党一手创建革命武装

  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群众运动和政党建设,较少对军事工作投入必要力量。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开展武装斗争,进入创建人民军队新时期。1927年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起义之后,留存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陆续合并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后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无法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在90多年军队发展历程中,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拯救民族于危亡,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军队始终处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人民军队就无从谈起,就必然沦为个人和狭隘利益集团的工具,而最终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更遑论参与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之中。

  近代以来,从强盛一时的太平军、装备精良的北洋新军,再到挥师北伐的国民革命军,无不因为没有先进的革命思想的武装而最终落败,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中国军事制度的历史性进步的集中体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实现了军权由私人掌握向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领导的飞跃,是我军实现由小到大、由旧到新、由弱到强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先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胜利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多次边境自卫作战,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形成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而后又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全力服务保障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强大力量支撑。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其建设发展必须紧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步伐。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蓝图中,国防和军队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安全保障。如今人民军队经过90多年发展,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军队。可是不论如何发展,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永远不会改变。国家越发展、国家民族利益越拓展,发展成果越需要被捍卫。人民军队服务人民需要、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就越需要随之变得更强大。

  强军的根本意义就是创造维护和平的发展环境,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保家卫国是人民军队的神圣职责,维护世界和平也是人民军队神圣使命。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等,或出于争取民族独立,争取人民当家作主之目的,或出于创造地区和平环境之需要,人民军队与正义战争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年代,人民军队始终是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重要力量。从1992年开始,中国维和部队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国际法准则,开始在世界范围执行维和任务;从2008年底开始,中国军舰护航编队在亚丁湾开始巡航……到如今,无论雪域高原、大漠边关,还是艰苦岛礁、维和战场,有和平需要的地方,国家利益延伸的地方,人民军队都在默默守护着属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和平与正义。

  走过90余年风雨历程的人民军队,在伴随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不断成长中,正朝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新征程进发。人民军队也在用自己90多年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实际行动不断打破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戳破所谓“中国威胁论”的政治谎言。走进新时代,面向世界,同步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身份定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要继续当好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积极履行同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和义务,与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