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1年04月08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8日第2142期 作者:袁杰

  毛泽东同志的军事名著《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经典之作。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重读《论持久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诞生背景。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外来侵凌欺侮的血泪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变本加厉的侵略,更是把中华民族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必然激起中国人民最顽强的抵抗。抗战犹如一道严峻的历史考题,考验着当时国人的政治智慧。能否正确解答这道考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甚至关系到世界历史的走向和结局。抱定“亡国论”的人被日本侵略者的淫威吓破了胆,以为抗战必败、中国必亡,因而在抗战之初即沦为汉奸,理所当然地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盲信“速胜论”的人在残酷的抗战现实面前,迅速陷入苦撑待变的悲观泥潭,找不到一条赢得抗战的正确途径。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抗战的特殊历史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对抗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解答,才能牢牢掌握抗战主动权,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理论价值。《论持久战》既准确把握了中华民族求独立和中国人民求解放的时代精神,又科学分析和解决了抗战的性质、路径、结局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总体而论,《论持久战》在指导抗战实践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一,贯穿毛泽东抗战著作的一根主线。《论持久战》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毛泽东同志长期思考抗战问题的理论结晶。早在1916年,毛泽东就通过对世界时局的正确研判,作出“中日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的科学预见。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通过对中日两国力量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分析,得出抗战是持久战的科学结论。紧接着,他又写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为创作《论持久战》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之后,毛泽东根据抗战实际需要,写作了《战争和战略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论联合政府》等力作,既持续丰富和发展了持久战理论,又为抗战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第二,毛泽东思想臻于成熟的鲜明体现。《论持久战》以科学的矛盾观为理论支撑。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就写作了《矛盾论》这一哲学经典,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经典之作,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娴熟驾驭;另一方面,毛泽东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指出夺取抗战胜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中国人民,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准把握。历史充分表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又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至此,毛泽东思想臻于成熟。

  第三,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思想武器。《论持久战》在国内外一经公开发表,就立即作为战略指导思想运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实践中。抗战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完全验证了《论持久战》的真理性。历史证明,《论持久战》不仅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民族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世界被压迫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和国内残暴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科学理论指南。

  现实意义。今天我们重读《论持久战》,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首先,发展科学理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暗流涌动,一些人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对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提出种种“质疑”,这凸显了深入研究《论持久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遵循正确的研究途径则首当其冲: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途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是持久战理论的哲学前提,否则,注定无从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中日两国、世界两大阵线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二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途径。同所有抗战理论相比较,《论持久战》不仅具有理论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特点,而且经受住了抗战实践的严格检验,达到了逻辑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三是历史观途径。《论持久战》以唯物史观为根基;倘若持唯心史观,打心眼里瞧不起人民群众,既不能创立科学的持久战理论,也不知如何正确进行持久战。

  其次,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进程中,必然遭遇国内外各种矛盾问题的考验与挑战,因而必须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最后,以史为鉴,开辟未来。“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牢记抗战历史,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凝聚起维护世界和平的磅礴伟力,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这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尤其要与所有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进行不懈斗争。只有进行持久战,才能使一切美好梦想化为现实。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