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汉简《质日》的整理复原
2024年02月29日 14: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9日第2842期 作者:陈伟

  睡虎地秦汉墓地,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的睡虎路,东面靠近楚王城遗址,南临火车站,汉丹铁路纵贯其间。墓地原是一处略由东向西倾斜的缓坡地,海拔高度约30米。汉丹铁路建成后,墓地大部分为铁路及其附属设施所掩盖。近50年来,这里先后发掘了数十座秦汉墓葬。1975年发掘的11号秦墓、2006年清理的77号汉墓南北相距70米,均出土大批重要简册,堪称中国考古学史上传奇式的发现。

  《睡虎地西汉简牍》以多卷本形式,收录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的以简牍为主的全部资料。第一卷《质日》,著录由越人记写的从西汉文帝前元十年(前170)至后元七年(前157)连续14个年份的全部质日资料,提供了较多传世文献无载或记述不详的信息。

  睡虎地西汉简牍的内容,包括质日、文书、簿籍、律典、算术、书籍和日书等,为研究西汉早期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就竹简数量而言,质日和律典最多。律典850枚,质日完整时,应该有900枚左右。

  “质日”是秦和西汉时期流行但后世失传的一种文献形式。通常是以一年的历表为基础,记写公私事务,类似今天的日志、日记。

  目前发现的质日简册共有7批23篇,即:1985年江陵张家山336号汉墓出土文帝“七年质日”;1993年沙市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秦始皇三十四年质日;1993年东海尹湾6号汉墓出土“元延二年”质日;2004年荆州黄山576号墓出土秦二世“元年质日”;2006年云梦睡虎地77号墓出土西汉文帝时期14个年份的质日;2007年岳麓书院入藏秦简“廿七年质日”“卅四年质日”“卅五年私质日”;2009年北京大学入藏秦简中秦始皇三十一年质日和秦始皇三十三年质日。睡虎地汉简质日延续14个年份,数量超过其他6批质日共9篇的总和。

  张家山336号墓出土的自身带有篇名的“质日”简,因内容未及时公布,学界对“质日”所指,早先并不了解。周家台秦简质日和尹湾汉简质日出来后,称为“日记”“日志”或“历谱”。岳麓秦简质日、睡虎地汉简质日都带有篇名,因而确认这种文献当时叫“质日”。

  “质日”的名目在文书简牍中也有出现。里耶秦简8-138+8-174+8-522+8-523要求迁陵县“令史”轮流到庙里巡视,“各自署庙所质日”。《岳麓书院藏秦简〔肆〕》232-236号简规定押送犯人时,“为质日,署行日,日行六十里”。可见当时官府也使用质日,作为考核工作的依据。

  “质”有约定、验证等含义,“质日”的得名或许与此有关,本来是官方督促、考核官吏的凭据,后来官员和一般民众也纷纷仿效(陈伟、蔡丹:“Event Calendars” in the Early Imperial Era: A Re-Assessment,Bamboo and Silk,2018年第2期)。

  秦汉质日形式上大同小异。睡虎地汉简质日形式比较一致,一般年份有61—62枚简,第一枚简背面上部写有“某年质日”,正面分六栏书写从十月开始的偶数月份(秦代和西汉早期以十月为“岁首”)和月的大小,继而用30枚简分六栏书写各个月的记日干支。随后再用30—31枚简,书写从十一月开始的奇数月份、大小和各月干支。闰年在后面再加6枚简,前面一枚书写“后九月”和大小,后面五枚简依次从右往左、自上而下分六栏书写该月干支。用的时候,是从右向左一栏一栏地看(古人称“旁行”)。

  所用竹简的长度,《十年质日》为28厘米,其他年份30厘米左右。

  每年的竹简,都用三道绳线(一般称“编绳”)自右至左编连成一册。成卷保存的质日简册,均以最后一支简为中心,自左向右收卷,第一支简背面书写的标题“某年质日”露在外面,便于察看。

  在有些记日干支下,还记有时令。腊(亦作“可腊”)、出种、初伏、中伏、后伏比较常见,冬至、立春、夏至和立秋只见于4个年份。

  秦汉质日简册的历表部分,一般应该是预先制作,或者是买来的成品。在记日干支之下,都留有一段空白,用来记事。

  睡虎地汉简质日的年代,可由八个方面确定。

  第一,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征推测,77号墓的下葬年代约在西汉文景时期(熊北生、蔡丹:《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

  第二,十多年质日都是从十月开始,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用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之前。

  第三,西汉早期,只有文帝前元存在十三至十六年的纪年。

  第四,《十六年质日》后九月晦日丙子与《元年质日》十月朔日丁丑前后衔接,与文帝改元的情形相符。

  第五,《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记文帝后元四年四月丙辰晦、七年正月辛未朔,与《四年质日》《七年质日》所载两月的朔晦干支相同。

  第六,后元《七年质日》十二个月的朔日干支,与荆州胡家草场汉简《历》684号所记被推定为文帝后元七年的朔日干支完全相同。

  第七,在保存完整的九个年份的质日、部分保存的两个年份的质日中,所有大小月和闰月安排、各月诸日干支,与陈久金、陈美东先生复原的历表完全一致。

  第八,在质日残简中,前元十一年、十六年与后元四年、五年的篇题大致留存,还有一枚书有“年质日”等字的残片可与前元十五年对应,此外未见其他篇题残简。记节气的五枚残简中,干支齐全的“癸卯冬至”“癸亥立秋”和干支可据下一日辰复原的“〖乙〗亥冬至”“〖丁〗丑夏至”,在文帝前元五年(前175)至景帝前元五年(前152)范围内,仅仅分别与前元十五年(癸卯冬至)和后元五年(另外三简)对应。这意味着,在质日残简中,可以找到未能较好保存的三个年份质日(前元十一年、十五年和后元五年)存在的证据,却看不到溢出文帝前元十年至后元七年这一时段的迹象。

  由于铁路施工的损坏,清理时质日有编号的共718枚,大多保存比较好;另有无号残片1700余枚。呈卷状出土的简,包含基本完好的九个年份(文帝前元十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后元元年、二年、三年、六年、七年)的《质日》和折断较多但可大致复原的两个年份(前元十六年、后元四年)的《质日》。

  残片的缀合和定位,是整理工作最难的部分。根据历法、各栏位置和高度、干支书写风格与相关记载,经过反复推敲,残片和经过缀合后的残简,一部分与前元《十六年质日》、后元《四年质日》中的断简拼接,减少了这两卷的残损程度;一部分得到定位,构成前元十一年、十五年和后元五年这三年质日的残篇;剩余的部分按残简著录。

  残片的正确缀合与定位,可以获得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推进文本复原和解读。但做起来非常难,要多方尝试,反复琢磨。有时运气好,一天能找到几组。也有的时候,枯坐终日,一筹莫展。我们用“寸简寸心”相激励,孜孜以求,一点一点地推进。课题组成员通常把自己的发现写成小论文,发在微信群讨论。《十一年质日》2号简由8个残片缀合并得以定位,是课题组在2022年2—9月间协作攻坚的一个实例:

  (1-1)0216,黄浩波:238-04-13+258-14-14。陈伟:似可信。按辞例,下应接“来”字。

  (1-2)0414,雷海龙:①238-03-13+238-15-01+258-03-08+261-02-23;②238-03-134等4片可进一步与238-04-13等2片缀合。陈伟:238-03-13等4片堪称密合;4片与238-04-13等2片的缀合有待验证。

  (2-1)0331,雷海龙对048-02初步释“朝”的第一个残字提出质疑。

  (2-2)0420,蔡丹指出这个字应释为“籍”。得到一致认可。陈伟:释为“籍”,是很重要的发现。

  (3-1)0921,与蔡丹、黄浩波磋商后,雷海龙提出:(1-2)缀合组可通过238-03-14与048-02缀合,形成具有第四至第六栏的下半支简(己酉 戊申道丈田来治籍 丁未将作司空)。得到一致认可。

  (4-1)0218,黄浩波提出(1-1)缀合组(戊申道丈田)与定位为十一年质日51号简的“丁酉(5月19日)越人丈田”相关,“戊申”是十一年6月1日。

  (4-2)0921,在(3-1)工作基础上,“戊申道丈田来治籍”与前面的十一年质日51号简五月丁酉所记对应性更强,同时还与可定位为十一年质日9号简的207-09-03“乙卯(6月8日)治籍已”关联。联系字体风格、相关各栏高度等因素,课题组把由8个残片形成的缀合组确定为十一年质日2号简。

  在《质日》卷定稿前,我们还再次对残简的定位一片一片地推敲,剔除证据不足的简片,尽量使整理复原的结果经得起时间检验。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16ZDA1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家“古文字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