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2021年01月04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4日第2082期 作者:张普 廖文婷

  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点,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实施行动进行了战略部署。高校在思想理念、技术、人才等方面更具备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投入了专项经费,建设了教育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利用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实现了高等教育整体现代化发展,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然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若干突出问题,迫切需要予以解决。

  第一,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引下,各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动作”频频,一批教育信息化平台、项目、资源建设纷纷启动,“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在传统教育上的“锦上添花”,对于信息技术带来的深刻教育变革还不能精准理解和有效驾驭,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长远规划和系统设计,甚至对教育信息化存在排斥心理和反对声音。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高校只是形式上重视,实际上对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准备不足,进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实施。

  第二,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心存在偏差。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问题,这也是长期制约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如对用户数量的预计不足,导致建设的教学平台实际负载能力难以支持大规模网络并发请求,“卡顿”“掉线”“延迟”等现象频发;又如对信息素养的培训不足,很多高校教师在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就匆忙开展线上教学,导致线上教学效果与师生期待有一定差距;再如对用户需求考虑不足,建设平台时往往只考虑到对线下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从设计上就不具备完全取代线下教学全环节全过程的功能,在特殊时期只能采取线上教学时自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第三,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不够明确。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的建设任务更多还是停留在技术运用的层面,即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育理念、模式、体系等核心教学要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教育实践中,对于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存在两种论调:一种是技术工具论或技术无用论,即认为技术只是工具,不能对提升教学效果产生实际作用,甚至对新技术抱有一种消极、怀疑乃至拒斥的态度;一种是技术优先论或技术决定论,即过于强调技术对教育的改变,而很少考虑教育教学是否真正需要这种技术。前者过于消极,后者又本末倒置,两者皆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第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式较为落后。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部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常常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一方面,校内仍存在一定的思路不统一、任务有重叠、需求有冲突等问题,各平台间、系统间的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还有明显不足,相互掣肘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合作相对薄弱,大多局限在某个单一平台或项目上,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协同机制和共建方案。这种建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亟须进行整体性调整。

  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之策

  转变理念:由“重要”到“必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绝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更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保障和必要举措,是教育领域的根本性变革,它对于未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不仅“重要”,更是“必需”。这种“必需”要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来设定,建设思路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思路来规划,建设内容要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各项需求来确定,所有建设工作都必须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人才培养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只有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来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需”性才能得到进一步彰显和落实,其建设目标才能更加明确,建设思路才能更加清晰,建设标准才能更加规范,建设成效才能更加突显。

  转变重心:由“建设”到“应用”。为使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地发挥作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亟须从“基础设施建设”更快地转向“实际教学应用”。在线教育反映的突出问题,要求高校从应用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重点关注“谁来用”“怎么用”的问题。前者需要高校重点聚焦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敏锐把握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着重思考这种新趋势带来的对创新人才的新定义、新标准和新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做好建设任务的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探索构建以信息化为引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后者则需要高校从用户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切实做好用户的支持、服务和保障工作,如出台相关政策为教师线上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师线上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线上学习评价与考核等提供支持和保障工作,采取系列举措全面提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转变任务:从“技术运用”到“融合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渗透,大批传统教育工作者“被迫”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和改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这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任务从“技术运用”转变为“融合创新”创造了条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找到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和切入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这种融合创新,是要打破教育与技术之间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打破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和手段的固化思维,主动适应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强调信息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性相统一,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融合与创新。

  转变方式:从“碎片化”到“协同化”。为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功能,高校教育信息化要进一步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建设。一是做好校内统筹规划,明确责任单位,认真梳理校内各建设主体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能和具体分工,避免“信息孤岛”“数据烟筒”现象,实现整体推进。二是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业、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等校外主体的合作共建,发挥不同主体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我国已经形成了“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今后高校应主动作为,抓住发展契机,加快建立校地、校企、校际共建共享的常态化、长效性机制,进一步创新共建模式,扩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推进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8〕436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教务处;湘潭大学期刊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