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内在逻辑
2020年12月31日 09: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31日第2081期 作者:李春根 陈起风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可见,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既相互区别,又联系密切。为了切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亟须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内在逻辑。

  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的逻辑关系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小康”代表着人们对殷实生活的美好向往。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我国古人良好夙愿的传承和对当今国人共同愿望的凝练。其中,健康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不仅揭示了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强调了全民健康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处理好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障人民健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并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同时,我们仍面临着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健康威胁和隐患。比如,人均卫生和健康资源的相对匮乏,激烈的市场竞争压缩了人们体育锻炼、休闲养生的时间,减少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储蓄”,加大了国民的健康风险。这说明只有充分保障全民健康,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另一方面,全面小康是全民健康的现实保障。实践证明,全民健康问题已不再是单一孤立的问题,并已上升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来重新认识全民健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需要强调的是,全面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的小康。其中,经济发展为全民健康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安定为全民健康提供良好环境,文化繁荣为全民健康提供精神给养,社会有序为全民健康提供安全预期,生态良好为全民健康提供天然屏障。这表明“五位一体”的小康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为14亿多中国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全民健康的主要成就与现实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将人民的健康权益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致力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际公认的主要健康测度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婴儿与孕产妇死亡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1981年的67.9岁跃升至2019年的77.3岁,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从1990年的32.9‰、88.9/10万下降至2019年的5.6‰、17.8/10万。我国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我国在卫生和健康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的同时,国民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属性亟须进一步凸显;医疗资源在总量和结构上有待优化,在城乡、地域、群体间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有待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有利于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尚需培育;目前离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尚有一定差距;等等。

  以增进全民健康福祉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于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和国民的健康状况,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应对突发疫情与各类健康风险,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加快补齐国民健康短板,建设人人共建共享的健康中国,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紧迫。

  首先,继续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各地区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健全健康教育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

  其次,大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健全公共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用科学合理的规制来防范各类健康风险的产生,遏制健康风险的传播。比如,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生物安全法等,强化国民生命与健康的法制保障。二是加大公共卫生、医疗护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尤其要注重培育预防医学、病毒学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软实力建设,防患于未然。

  再次,着力完善重大疫情、灾害救助体系。一是从制度上明确在紧急情况下先救治、后结算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急症患者不因巨额医疗费用被排除在救治的院门之外。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机制,使特殊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健康需求有可预期的兜底政策保障。三是加强官方慈善机构与民间慈善主体的衔接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慈善组织的功能,确保在重大疫情、灾害期间各类社会主体的物资捐赠的流通渠道畅通,救助资源的调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复次,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一是做好青少年的健康促进工作。久坐少动是影响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业压力、长期上网与过度肥胖增添了部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惰性,压缩了青少年自觉户外活动的时间。监护人外出务工在某种程度上所形成的责任缺位,增加了农村地区一些青少年的非健康行为。控制青少年非健康行为、遏制青少年亚健康态势,是全面小康路上必须做好的重点工作之一。二是应从制度上要求各类用工主体改善工作环境,适度减轻劳动强度,严格控制加班时长,从而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增进青壮年阶段的“健康储蓄”,从健康储备上应对老年健康风险。

  最后,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卫生健康领域的生动阐释。当今世界正逐渐联结成一个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地球村”,任何国家在应对卫生与健康威胁和挑战时都无法独善其身。携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中国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阶段,基于全球的视野所提出的科学理念,并采取的务实行动。当前,我们应在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倡导团结互助,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维护地区乃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为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监测与政策优化研究”(18VSJ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