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科—智库互促关系
2021年12月10日 09: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0日第2306期 作者:倪好 曹昭乐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高等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传统职能基础上进行拓展,为有效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正确引导社会舆情、增强公共外交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服务。我国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益复杂,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这都需要高校智库做国家前行航程中的“瞭望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号召,推动若干智库快速兴起并繁荣发展。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高校智库发展态势良好。对于如何赋能高校智库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妥善处理学科与智库发展的关系,学界近期有诸多讨论,折射出各方对大学智库发展的担忧,也关系到高校智库发展的方向。

  偏颇认识阻碍高校智库发展

  不可否认,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发展离全球顶尖和国家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平衡智库研究新使命与学科建设旧传统之间的关系方面,部分学者仍存在着一些偏颇认识。

  其一,固守传统学科观念阻碍高校智库发展。一些固守传统学科观念的学者担心智库工作影响学科建设,认为智库研究浅薄,甚至是对传统学术规范的侵蚀。推进高校智库建设并非将高校的功能与作用全盘转变为智库方向,更不是忽视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功能,让大家都去做政策咨询与社会服务,但不应否认智库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其二,“智库独立”的主张削弱职能协同。一些学者认为智库应该独立于院系之外,遵循问题逻辑而非学科逻辑开展研究。这种观念排除了智库人员和学科人员的兼聘,不利于基础研究和智库研究的相互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双向推动,导致智库发展不能为学科发展带来外部效益。

  其三,“单靠引进”的主张割裂了高校与智库的关系。部分高校智库管理者鉴于学科教师归入智库部门面临经费、职称、聘岗、招生等一系列问题,徒增人事管理难度,因而主张不要从学院“挖人”,智库人才应靠引进资深官员及其携带的政府资源,甚至认为智库无须学科支撑。从经验上看,“旋转门”引进的人才研究问题聚焦、成果报送渠道通畅,确实更适合做智库研究,但高校丰富的学科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

  协同推进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已有实践出发,立足于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我国大学应从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两个层面改革,打破相互割裂的孤岛现象,构建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学科—智库关系。

  第一,以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中心,发挥学科建设的“决策咨询”功能价值。在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评估、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加强有关智库成果的引导,尤其是对社会科学学科在多大程度上发挥经世济民的价值,理工类学科在多大程度上破解“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加强考核,对人文类学科则不宜有硬性要求。从人员流动、成果评价等方面入手,协调智库建设与传统学科之间的矛盾,如因地制宜探索校内人员旋转机制,允许一部分教师在研究兴趣发生变化时,可以在学科和智库单位间流动或兼聘;将一定级别的决策咨询成果“折算”为学术成果,探索智库成果作为学术评价“代表作制度”的可行性。鼓励高校出台办法,有序安排部分学科教师到政府机构挂职借调,全程跟踪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党和国家决策。

  第二,构建知识价值链,强化我国高校智库的学科依赖。高校智库区别于社会智库的显著特征是有学科依托和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高校智库中学科依托意识、能力和效果均有待提升,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避免高校智库“一哄而上”,导致“泛智库化”“智库泛化”现象。加强智库的学科依托并非要求所有学科教师都从事智库工作。二是通过智库功能的发挥,拓展我国高校各学科建设所创造的思想与知识、科技与创新人才的价值链条,服务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让高校学科建设获得更好的外部平台、发展资源与提升动力,从而形成学科与智库的双向互补。三是建议高校智库明晰战略定位,基于高校地域特色、学科特色和文化特征,形成稳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并持续发力。四是从本硕博专业设置、联合招生、学位点共建、导师资源共享、课程共建等方面出发,深化学科智库间联动。

  第三,打破“智库孤岛”现象,构建相互促进的学科—智库发展生态。为更好实现智库建设与学科创新的协同,国家应不断完善与学科相关的政策,防止学位授予、学科目录等传统学科建制成为智库建设的障碍,以学科制度改革撬动高校智库建设。在高校智库评估中,政府应明确与学科相关的指标,借鉴顶尖高校智库质量保障机制,注重对智库成果学术质量和创新价值的评估,引导智库与学科良性互动;在成果形式上,除显性成果外,应鼓励高校智库产出更多体现学科前沿或跨学科的高质量成果。完善高校智库与学科协同发展的治理保障体系,重点要在智库与学科的协同治理体系、人才互动发展体系、经费可持续保障体系等方面予以完善和升级。着力构建学科为智库提供理论指导、学理支撑、人才保障,智库为学科提供场景应用、问题导向、范式创新、经费增量、人才增量、声誉增量等相互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新生态。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启动项目“高等教育质量元评估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浙江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