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重在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
2022年07月08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8日第2444期 作者:廖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先行,教师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之中的关键。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乡村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支撑,其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新时代

  2020年农村全部脱贫之后,乡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新时代。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和国家对于乡村发展重大全局意义的深刻认知。准确判断并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利推进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认识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维持社会系统的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实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乡村发展的形势与格局已发生变化。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乡村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从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乡村振兴新时代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在新时代,乡村发展总体上不再是以解决温饱问题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作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社会现代化,根本宗旨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实现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其次,从乡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来看,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显然已发生转变。在实现整体脱贫之后,乡村发展面临的中心任务是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乡村发展迎来新起点、新格局和新条件。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战略部署,中国乡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

  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质上就是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乡村虽已全部脱贫,但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要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如果不能补齐乡村发展中的“短板”,就难以达到发展的平衡,难以实现充分发展。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教育是制约乡村发展水平的三大“短板”。其中,影响乡村均衡发展的乡村教育“短板”常被遮蔽,或未受到足够重视。当前,乡村教育的“短板”问题突出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均衡的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二是不平衡的乡村教育机会;三是教育与乡村发展的相互背离。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现有教育资源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优化配置乡村教育资源面临的两难困境。主要受体制及资源配置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乡村教育实际上也存在着机会不均等的平衡问题。此外,在乡村转型与发展进程中,乡村学校的教育内容不仅越来越脱离乡村社会实际,而且越来越背离乡村社会发展需要。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有着长远的、结构性的意义。乡村教育振兴“补短板”的关键就是要解决乡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加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重要阵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需要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作。要充分认识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深刻认识能否办好乡村教育,是关系教育现代化、关系乡村振兴、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在于如何提升乡村教育发展潜能,激发乡村教育发展活力,提升乡村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而实现国家教育整体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承载着乡村知识传播、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需要把公共教育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统筹规划布局乡村基础教育学校,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要大力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与教育机会均等这些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着力改变乡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潜能与动能。乡村教育振兴,有利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乡村教师290余万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近170万人,占58.3%。乡村振兴,必兴教育,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办好乡村教育,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的核心问题,关系到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有利于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实现。作为乡村社会智库、良知与灵魂的乡村教师,对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具有乡村振兴的多重职能。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没有乡村教师的坚守和素质的不断提升,振兴乡村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着力建设素质过硬的乡村教师队伍,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是振兴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振兴乡村教育,290多万乡村教师是力量所在、希望所在。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勾勒了教师培养、培训与发展的蓝图, 强调要“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对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因此,足够数量、较高质量与结构优化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方向。乡村教师培养与发展困难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最突出的短板。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因此,乡村教育振兴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倡导全社会尊师敬教,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加大政府城乡统筹力度,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乡村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教学条件、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为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与成就感,努力缔造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卓越教师队伍,以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现实困境。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西部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动态协同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