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遵循
2023年08月17日 10: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17日第2715期 作者:王建梁 杨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实现教育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放眼全球,现代化没有固定模式,教育现代化亦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寻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实践基础与理论生长点。新时代新征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全面把握并坚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创造与发展的根本逻辑,包括历史发展逻辑、现实实践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在坚持由“历史—实践—人”构成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逻辑遵循基础上,不断擘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蓝图。

  第一,继承并创新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非凭空创生的现代化,而是基于历史经验并超越历史经验、更为突显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表现为对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守正与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征程中,守正创新是党领导中国教育事业从跟跑型向超越型发展的思想原则与方法,是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鲜明特征。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其中,历史逻辑下的“守正”表现为中国教育发展始终植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坚定地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而“创新”则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与国家发展以及时代需求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制度、内容和方法等,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发展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所在。以教育理念为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要遵循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其中,以德为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均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守正”,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延续和发展;而终身学习、融合发展等则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继续遵循历史逻辑,在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价值与精髓基础上,面向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未来需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成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第二,发展重构教育实践以赋能强国战略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逻辑中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根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历史—实践—人”的逻辑遵循,实践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与推进的逻辑中介。具体来说,教育实践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能够运用于人的培养活动的途径和抓手,也是实现其创造性转化的动力来源。只有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基础,通过实践优化来不断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才能为培养现代性的以至全面发展的人提供现实可能。因此,发展、重构教育实践是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赋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环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所要遵循的实践逻辑。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呈现何种运作程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基本结构包括实践主体、实践中介和实践客体。每一实践活动都是实践主体通过设定实践目的,通过实践中介或借助实践手段,以改造实践客体的过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亦是实践的,实践目的、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所得到的结果,共同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所要遵循的“目的—手段—结果”的实践逻辑程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可划分为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个时间节点,旨在赋能强国战略,推动中国迈入世界教育强国行列,最终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基于现代化强国建设目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高质量的教育实践为手段,通过教育实践的改革与重构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发挥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才支撑作用。但改革、重构教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改革将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特色,紧扣中国教育实践中真实的急切的问题,加快重点领域的实践改革步伐,力争到2035年总体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及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指向和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协调统一。作为物的现代化,它旨在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扩展;作为人的现代化,它将以人的现代性增长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物的现代化服务于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甚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与核心。以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所遵循的价值逻辑,亦是其指向和目标。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将实现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首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制定与教育实践开展的理论依据。新时代,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写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正确回答,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与探索提供价值导向。其次是对实现全体人民现代化这一本质要求的遵循。人的发展问题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核心关切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征程中,人是最具决定性与创造性的力量,党领导下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与否是影响并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因素。最后是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旨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教育、科技、人才”这一有机联系的整体中,人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动能和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基于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应始终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的现代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承诺与价值规范。

  总之,人类现代化进程目前已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也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动能,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关注的重要战略议题。未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在深刻把握其建设逻辑基础上,主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在讲求国际共性的同时更多地凸显中国个性,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中国教育新道路,树立中国教育自信,贡献中国教育智慧。只有如此,才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也才能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和全新选择。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