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2021年08月26日 09: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26日第2238期 作者:程世平 焦国成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也丰富和发展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内涵和外延。

  “以人民为中心”深化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这一观点得到了丰富与深化。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生成的本质体现。

  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有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群众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决定性力量,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必须依靠人民创造。第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本质内涵和实践要求。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内含了唯物史观的最高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在持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和发展的重大规律,“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亦有全体“人类”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对世界历史趋势的精准把握,对唯物史观中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丰富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只有将它们整体结合起来,才能认清社会发展问题,精准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地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不断调整并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皆是出于此目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理论的新发展。

  “发扬斗争精神”实践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亦指出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的独立性突出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关键性作用。新时代新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抓到底,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杜绝短期行为、揠苗助长。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定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就是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理论的时代性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拓展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生产是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活动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我们党一方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另一方面牢牢抓住经济运行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产生了丰富的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思想,拓展了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理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有三个方面的逻辑创新。第一,更加注重拥有科学基础能力的劳动者,即更加注重“人才基石”。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但绝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第三,推动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协同创新体系,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要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成果的机制,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完成了一系列的当代中国新发展,得到了创造性的新发展。新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结晶和宝贵财富,是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