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注入新内涵
2022年05月26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6日第2414期 作者:张虹

  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发出了四个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既是对百年“中国故事”的凝练,也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注入了新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演进,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植于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基本原则,又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化下和全球治理机制建设上积极创新,通过传承和创新双重建构的方式形成当前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为夺取国际治理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方案。以百年优异考卷面对世界发展大势,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应信心更强、底气更足。

  百年传承 

  主题一脉相承,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向世界广泛介绍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定义是:矢志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和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战前驻中国的美国记者群中,斯诺是第一个有机会重访中国的。比起1955年来访的法国哲学家萨特、波伏娃夫妇与1958年访华的法国前总理弗朗斯,彼时“一五”计划完成,全国斗志昂扬,他们的直观感受只有“这个伟大国家正不断地在转变”。而在延安时期就与中国共产党打过交道的斯诺,更能客观观察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人是否还坚持自己在延安窑洞里的人民初心,斯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作出“粮食困难不是革命的终结”、“现代文明的基础正在奠定”、“中美关系将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存”以及“中国这个伟大民族将在时间空间上达到顶点”等历史预判。百年初心不变,诚邀世界见证中国新时代新征程。

  道路贯穿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在让世界读懂中国时,始终坚持以自信的、独立的、人民的观点和信念探讨超越时代和所有国家的发展途径和治理方式;坚持以和平、平等、发展为号召和对外政策话语解释中国共产党的道义使命和对外行为。抗战时期,军事观察家卡尔逊、外交官谢伟思等人在报告中表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独立的新型政党。1978年底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后,宣传部门迅速制定了“真实、多彩、生动”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外宣方针。80年代末针对西方的制裁外宣转为“融冰策略”,以正面宣传为主搭桥突围。江泽民在1999年初提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新外宣纲领,并在胡锦涛对“对外宣传舆论力量”的强调下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正在引领当代中国积极探索一套全方位的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决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格局高屋建瓴,坚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仅要向外界宣传中国革命,还要应对外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评说,更在一开始就有了把自身革命与世界局势相联系的自觉意识。1936年5月初,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专门讨论国际关系问题的会议,即表示“要把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在对外宣传的核心目标上,从展示开放姿态到纳入国家战略;在形式及主体上,以“大外宣”战略为依托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进入新时代,在全球治理中凝聚“共同体”话语和意识;在国际对话机制设立目标和国内发展的问题上完善“包容性发展”话语;在全球治理制度改革的问题上提出“创新”话语;在中国全球治理角色转型的问题上阐释“倡导者”话语。正如《决议》中所宣告的,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新时代创新 

  在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基本原则中形成了稳定的对外核心话语。“延安故事”的脉络和框架,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话语的构建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学理衔接。“改革话语”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后,中国共产党紧扣时代主题不断丰富对外话语的核心要义。

  在国际体系变化和世界变局中形成了灵活的对外宣传策略。首先,用中国价值统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将政策和主张与受众的故事、话语相衔接。对外话语既反映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其次,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采用大众话语生动活泼的形式,获得持久生命力和广泛认同感。再次,针对不同话语对象采取适合的话语传播策略。对话语对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内部和发展中国家)作具体考察,制定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最后,探索新时代建构对外宣传话语的基本路径。以问题为导向,以国情为依据,以时代为参照,话语与实践相长,履行与话语相符的实践活动。

  在国内外人民群众的需要中保持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注重不同文明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互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对点友好城市和主题年等开辟民间交流的新模式,依托“大国工匠”精神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办的“鲁班工坊”建设国际产教融合新标杆,中美轮值主办已经持续了十九届的“斯诺国际研讨会”,都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和沟通桥梁,国际友人的研究团体逐渐发展成智库型的研究机构。此外,开展新媒体国际传播、外宣书刊出版发行、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公共外宣等,以国际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创新依据,主动设置议题,以本国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创新,为别国提供经验和思路,将国内发展的新思路带向国际并寻求共识。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探索对外话语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以“和合”理念回应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以“义利之辩”阐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义利观;以“天下”“大同”理念表明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体现出中国自古就倡导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优秀品质。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及其实践承担着以全球视野传播中国实践、以全球视野阐述中国主张、以全球视野展现中国思想的重要使命。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创新,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中寻找文明互鉴的对话点,从世界变化大格局中解答质疑和困顿,从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汲取对外表达的文化资源。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站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深刻揭示出中国智慧对于世界的贡献,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话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20CKS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