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3年12月26日 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6日第2802期 作者:杜珉璐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既有认识论又有方法论,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实践,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信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与国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历史主动权和参与权。通过对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一些国家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屹立于世界之林,向世界展现本民族的特有形象,大大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提高,多次主持与文化相关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方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担当。

  提出“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理论指导,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文化思想建设提供了重要方法指南。坚持“两个结合”就是要坚守“魂脉”,固培“根脉”,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之“魂”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是理论创新的前提。“两个结合”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应用于我国的文化事业,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两个结合”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也不是二者合二为一,而是相互成就、相互激活,在对方的影响下各自朝着融合的方向共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者共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心聚魂、固本培元,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向前。

  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继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提出的又一全新政治术语,它的提出为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内涵上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整个中华文明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既包含着中华文明的一般特点,又具有当代文明形态的时代特征,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作为中华文明的特殊阶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主要指的是近代以来的文明形式,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是整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是这个整体中的重要部分,在时间线索上它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则是其主要的特征,它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产物。其中,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脉”,二者的结合则孕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新的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过程必然面临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导,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整体目标

  文明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国际社会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人类文明本就是一幅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只有全球文明共同繁荣才符合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文明是多样的,人类文化也正是因为多样性才具有相互借鉴的价值。不论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文明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也不是同质的,要鼓励和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促进世界优秀文明“走进来”,才能更好地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要在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和文明形态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找共同价值、挖掘共通文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不同的文化形态,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化解质疑、消弭误解,寻求世界文化最大公约数。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任何阻挡多元文明发展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中才能实现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作者系广州体育学院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