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12月26日 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2月26日第2802期 作者:常江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动态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提出的一系列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观点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非凡政治智慧。其内涵极为深刻,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与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谋划与部署,不仅阐明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原则立场,而且指明了文化建设奋进的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又将其与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并予以创新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内在统一,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

  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创新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指导我们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理论的重要论述,又紧密地结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文化解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呈现,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认识文化的本质和使命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对于现存的感性世界的精神超越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真正的文化,其使命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文化自觉就是要合乎规律地认识文化的本质和使命,其本质是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认同和勇敢践行。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认同与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标志着文化自觉的成熟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强调要提升文化自觉,达到文化自信,观照文化价值。要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与自信,要有对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

  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最深沉的力量。历经数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深深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融合而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互补、融合与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

  文化自信的源泉基础展现了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而革命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结合带,发挥着融通作用。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包容认可与借鉴。五千多年文明持续发展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革命斗争建设中培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文化自信最深层的基础,代表着文化自信的精神方向,呈现出文化自信最深沉最持久的能动性、发展勇气、动力、远见和智慧。

  坚持守正与创新。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基础上,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的属性,内生萌发了自己的文化主体性。雄厚的基础和能动性的主体性形成了文化自信的必然,巩固发展了的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的能动性与自信。这使得实践道路与方向愈加明确,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实认同、自觉与自信。

  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结合的必然,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立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演化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魂脉”,是大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是大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刻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同时,“两个结合”巩固发展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这种文化主体性。“魂脉”与“根脉”的辩证统一,让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纵深性和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

  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任何发展都是与文化发展伴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实践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民族心理与文化自信心大大提升,是中国近代以来鲜明的历史特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与实践引导,是对于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实践意义、实践成果和实践价值的科学总结。这一理念立足于中国共产党、人民、民族与国家的实践主体性,是人类历史的壮丽卓有成效的主体性实践,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当代中国语境与文化表征,其中实践主体性的文化自信理念与意识形态的作用不言而喻,其实践主体性的文化自信的学理机理充满了智慧,尤其值得深入开展理论解读和学理研究。

  新时代新征程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自信的最有力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就是探寻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换、再造与发展的模式,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实践。在短短几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他进一步强调:“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以文化自信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对于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培育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代新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做有坚定信念、过硬本领、高尚道德、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两个结合”、文化强国等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及其知识化、普及化,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纳入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综合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自主知识体系和未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践过程中,可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沉浸式方法,引领大学生品读经典,实现学校思政小课堂与校外社会大课堂的高效联通与资源共享,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有效集成,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提高大学生前进的动力和文化信心。

  践行文化自信,强基固本,坚持用文化自信引领红色资源的教育实践。高校思政教育要依托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革命文化的内在信心优势、理想主义优势,讲好革命故事,让文化自信融入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与自我意识,推动时代新人的精神信仰、价值理念、道德情操及使命担当的升级升华。

  (作者系西安石油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