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聚力攻坚克难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06月19日 0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9日第1951期 作者:赵常兴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主持召开了第一场脱贫攻坚座谈会——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五年后,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总书记再次回到陕西考察调研,走访秦巴山区的农村、社区、卫生院、学校、茶园等地,其背后深意不言而喻。尽管当前我国遭受严重的疫情冲击,但2020年脱贫攻坚战必须如期打赢,这不仅是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恪守,更是党对中国人民庄严承诺的兑现。

  许下庄严承诺,吹响决胜号角。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先后历经救济扶贫、体制扶贫、开发扶贫和精准扶贫等阶段,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是中国共产党向贫困发出的宣战书,更是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致辞中指出,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2020年,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为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画上历史性的句号,我们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面对贫困,我们必将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啃下脱贫硬骨头,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奋勇夺取新胜利。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新时代开启精准脱贫新方略。党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扶贫开发工作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使我国的脱贫攻坚进入新的决胜阶段。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提出,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次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时又发出“精准扶贫”号召,开启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为全面实现脱贫目标把稳了脉、定准了星。

  瞄准突出问题精准施策。贫困群众始终是总书记最牵挂的人,他曾数十次考察贫困地区、走访贫困群众。2020年4月20日至23日,总书记赴陕西商洛、安康等地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他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卫生院、茶园等地走访调研,纵观他的考察点,贯穿始终的是精准脱贫战略中的精准施策。考察社区——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累计安置搬迁贫困群众1346户4173人的锦屏社区通过“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方式,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乐业安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考察卫生院——健康扶贫。强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要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考察学校——教育扶贫。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考察金米村、茶园——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曾经极度贫困的金米村,通过发展木耳等产业已实现了整村脱贫,被总书记赞誉“小木耳大产业”;作为苏陕扶贫协作项目的女娲凤凰茶园,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总书记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总书记这次赴陕南秦巴山区的考察,寓意深刻,关心贫困群众、关注脱贫实效,重在向精准施策要效益。

  彰显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诞生99年来,始终牢牢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接力棒的形式铸就了今日繁荣富强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现脱贫人口超过8亿,解决了全球70%以上的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超过100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人口总量,脱贫攻坚态度之决绝、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我们可以骄傲地向全世界昭告,中国共产党书写了全球“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脱贫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摆脱贫困,虽然仅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微缩景观”,却向世界充分展现和彰显了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能力。首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每个国家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但是否有勇气去面对贫困,是否有魄力去摆脱贫困,这对执政党是极大考验。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没有脱贫攻坚的决胜。其次,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无论民族、地域、发展程度有何差异,都是全国一盘棋的一部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14亿中国人的磅礴力量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底气。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探索共同富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早已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后,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体现的是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确把握;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一个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恪守宗旨的人民政党、一个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无私政党、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党,在自己百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正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到陕西考察并作出最新部署,正是为中国如期完成全面脱贫目标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决战之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如期完成最后551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这种自信并非凭空得来,它立足于历史和现实,又着眼于未来。脱贫自信,不是盲目自信,它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善作善成,源于中国亿万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必将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不朽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这是庄严的承诺,更是历史的召唤。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以公共政策推动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19BGL2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