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与重大创新
2020年07月28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8日总第1976期 作者:管小其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又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崭新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的提出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而且也丰富和完善了“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对当下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客观描述及其本质特征的最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丰富和发展,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

  反映基本国情  具有深刻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科学研判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五个并存”阶段性特征,在准确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概念。

  2014年5月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认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并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

  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了具体的诠释,“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尔后,“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成为对全党的要求,而且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他同时指出,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正是在这种独特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在近代中国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斗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入阐释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那就是“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

  创新民族问题话语体系和治理思路

  乍一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对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肯定。问题在于,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并强调“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尽管费孝通先生坦言“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但从民族实体判断标准来看,他的观点没有说明“民族实体和民族复合体之间的矛盾性”。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则绕过了这一矛盾性,它不仅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共同疆域、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精神、共同祖国的共同体的本质,赋予学术界广为接受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而且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全新的历史叙事和民族话语体系。

  不止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创新还在于,它表征着“当前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思路的革命性转变”。因为我国的民族工作不仅面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等阶段性特征,而且还因为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存在短板以至于片面强调本民族意识、分界意识而非融合共通、浑然一体,进而导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冲突的问题仍然时有出现。这些片面倾向无疑不利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甚至危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赋予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个成员以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意识”和“民族认同”,从而有助于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激励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也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因此之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道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一经提出便与“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道构成“共同体”理论体系。

  (本文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