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认同”开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2020年07月28日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8日总第1976期 作者:陈张承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概念、新理念、新思想,而且还抓住“认同”这一民族共同体之根本,强调通过增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认同”,不仅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了思想根基、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必将极大地助力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立足之本

  民族是一个共同体早已成为普遍共识。作为一个共同体,“认同”乃是民族之根本,差别只在于对民族认同的理解。譬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民族共同体有着“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学者们普遍关注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

  尽管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别于原生性“民族”的、与国家同构的“国族”(state-nation)概念,但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含了56个民族的共同体也殆无疑义。毋庸讳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国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科学概念无疑有其牢固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还在继续进行,仍需有关各方不断努力。就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调以及抓住中华民族认同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立足之本,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成员拥有“共同疆域、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精神、共同祖国”的“身份意识”,并强调通过增强中华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此举不仅大大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而且还将大大有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的与时俱进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增进民族认同,并且有一个从强调“四个认同”到强调“五个认同”的过程。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讨论时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同年5月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四个认同”再次予以强调。

  2015年8月24日,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又多次对这“五个认同”予以强调。

  毫无疑问,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认同方面相关重要论述的丰富发展和与时俱进。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的论述,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这一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

  需要说明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无论是“四个认同”还是“五个认同”,都有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无疑应排在首位。这一认同意味着,历史悠久的祖国是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家园,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命运共同体,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更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味着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家庭,祖国的56个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味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才能根深干壮,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美与共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意味着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全国各族人民服务的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要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意味着要坚定“四个自信”,深刻认识到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本文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