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打赢“三大攻坚战”
2020年09月03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日第2003期 作者:黄娟 石秀秀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关乎国家安全、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的成败。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发展理念为决胜“三大攻坚战”指明了思路、目标与着力点。

  首先,打赢重大风险防范攻坚战的基本思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任务。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不仅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而且涵盖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各种风险很可能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决胜风险防范攻坚战,重点是要防范自然、生物、金融等绿色风险。

  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为了防范自然灾害风险,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紧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强化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与宣传教育,完善防灾减灾法律制度与体制机制,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采取综合措施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当前,生物安全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生物安全关乎生态环境安全、生命健康安全与经济社会安全。为了防范生物安全风险,我们需要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领域科技攻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健全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

  加大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力度。金融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绿色金融关乎绿色发展成败。当前,绿色金融快速发展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危及金融经济安全乃至国家总体安全。为了防范绿色金融风险,我们应当树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提升识别、预警、处置能力,将绿色金融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严格管理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

  其次,打赢生态扶贫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发出了决战脱贫攻坚“动员令”。生态扶贫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我们应当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不断推进乡村生态、生产、生活振兴。

  做大做强做精做活生态产业。对于拥有绿水青山的贫困地区,发展生态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我们既要精准选择生态农业、绿色种养、旅游观光等特色生态产业,将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也要坚持以生态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还要通过发挥消费券的作用支持生态消费扶贫,利用互联网拓宽生态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做好生态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目前,近千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但搬迁脱贫面临就业安置、失业返贫等挑战。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支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生态友好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吸纳贫困人口本地就业,通过支持扶贫龙头企业与扶贫车间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通过开展贫困人口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体制机制。我国不少地区既是贫困地区,又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了做好生态补偿工作,我们需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生态补偿格局,引导更多地区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扶贫模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的贫困县、村、户更多受益;扩大生态护林员、草管员队伍,提高贫困人口经济收入。

  最后,打赢蓝天碧水净地保卫战的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美丽中国建设。当前,我们亟须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加强源头治理决胜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是多年积累的结果,防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应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绿色化,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绿色能源结构与绿色交通结构等。

  防治各种污染决胜碧水保卫战。我们应当重点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歼灭战,推进农村污水整治行动;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彻底解决边治污、边排污的难题;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协调发展;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减少生产生活污染源。

  坚持标本兼治决胜净地保卫战。我们应当树立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慎用客土法、填埋法、换土法等做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垃圾固废资源化利用;依靠法律制度、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等手段防治土壤污染;扶持绿色发展方式、绿色产业体系与绿色生态企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保护好土地。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资助项目“习近平绿色发展观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研究”(MX18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