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来临,创新发展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全球性。以全球视野审视创新发展是紧跟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在全球视野下推动创新发展是我国走向创新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比较中推进创新发展。在全球视野下吸取历史教训可以把握创新的历史规律,在国际比较中研究学习他国优点可以帮助认清自身发展的处境和问题。对此我们要做到:其一,从历史维度比较来说,引领世界潮流改革创新,才能在时代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方能强国,强国兴起通常伴随着产业的变革和科技中心的确立。从17世纪到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随着蒸汽革命、电力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发生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德国和美国,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先机。落后就要挨打,历史上我国曾凭借四大发明等创新成果一度强盛问鼎世界,而近代故步自封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处于历史发展潮流之外,错过全球科技革命的时机,落后于世界创新步伐,产业停滞、国力衰弱,沦为被列强侵略瓜分的对象。反思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认清社会历史规律,抓住创新发展的机遇,参与时代发展潮流,在国力角逐中抢占先机。其二,从现实维度比较来说,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掌握全球视野发展创新是破解新问题的关键。2020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表明,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世界第二,科研人员数量世界第一,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区域集群加快形成,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短板凸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支持制度不完善是我们正面临的挑战。积极参与全球化创新,有利于在国际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差距中正视自身的发展。获得世界创新先进经验和资源供应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速创新从“跟跑”到“并跑”转变的最有利捷径,以全球视野推动创新发展是当前我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有效方式。
在文明互鉴中坚持自主创新。文明互鉴带来进步,自主创新赢得主动。善于发现他国长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要做到:其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对立统一中推进文明互鉴,做到集人所长和为我所用。当今世界的创新强国在发展历程中都面临过瓶颈,破解过困境,比如日本在多品种小批量的条件下推广精益生产管理体系、新加坡积极引进高质量人才发展创新密集型经济,这些经验对我国创新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价值。认真学习和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不仅是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国内创新发展瓶颈的重要抓手。但文明互鉴不等于全盘照抄,其核心在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批判性地学习、有选择地借鉴,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调整改良和再创新,适应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全面释放我国社会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动能。其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实现全民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在创新发展中贯彻群众路线正是我国在全球视野下独具的优越性。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抓创新,积极促进人才流动,发挥各类人才优势,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是我国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主动性的法宝。把创新发展的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落实,从而让人民群众在创新发展中提升生活幸福感、经济获得感和国家安全感,实现社会创新活力的良性循环。
在全球合作中实现创新共赢。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共赢,世界的进步离不开国家的合作,对此我们要做到:其一,科技自主,引导全球创新潮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新时代是创新发展攻关克难的关键时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际创新发展竞争的“杀手锏”,科技发展不能单纯依赖引进,一味依靠技术引进难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限,我们要把核心的技术紧握在自己手中,有自力更生的骨气,有自我奋斗的志气,有自主创新的底气。走在研发第一线才能保持科技领先,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从而引领科学技术新方向,聚合科技创造新态势,推动形成全球科学共同体,以“中国智造”带动全球科技发展的共创共荣。其二,开放合作,共建创新发展共同体。全球化的深入使创新发展具有更强的世界性和时代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开放合作是国际国内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也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不是零和游戏,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应该是全球视野的创新发展。世界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主题和严峻挑战,我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始终坚持科研成果互鉴互融,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构建全球创新发展共同体,有助于世界各国携手共进、形成合力、共担重任,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实现创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普惠共享,进而为世界创新增长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18BKS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