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创新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强调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出发,全面剖析、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贯彻新时代创新发展理念、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其一,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核心促进我国全面高速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发展理念是基于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作出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看到了即将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于我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发展置于首要位置,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其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然而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 “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进一步拓展我国的创新发展空间。其三,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全面创新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谁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先机,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实施创新驱动,就必须瞄准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中力量推动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生产力转化,为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强劲有力的支持。其四,走自主创新道路,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才能获得创新的主动权。这就需要以国家迫切需求和长远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大胆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持续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其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创新发展举措。“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指向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突出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进一步遵循人才成长成才规律以及探索科研活动规律,完善选人管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改革创新的洪流中去,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筑牢“人才基石”。其六,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作为激发创新活力的点火系,把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落脚点,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着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此,政府需进一步关注创新生态,做好科技工作者的基础保障及服务工作,加大对科技力量的统筹力度,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牢牢占领产业发展的高地。其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历史经验表明,人类发展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都必然导致世界强国的兴衰交替。对此,要抢抓创新发展机遇,打好国际合作基础,扎实推进国际气候、卫生健康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的国际大环境,要在竞争合作中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的指导意义。其一,为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立足国内外发展经验,紧紧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形成了从理论到战略再到实践的完整体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为什么要创新发展和怎样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国特色创新发展实践。其二,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系列论断,把创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了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利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大目标。其三,为构建全球化的创新发展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环境和复杂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立足中国实践,也着眼全球发展,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管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的实施,还是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实践,都体现了建设创新型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世界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创新型世界强国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