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让黄河上游焕发生机
2020年10月21日 10: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1日总第2030期 作者:郭忠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为推动黄河流域各省区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新契机。

  黄河上游地区的发展长期受到地理条件、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新时代,黄河上游地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抢抓战略机遇,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生态保护,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创造更多生态产品,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黄河上游地区焕发勃勃生机。

  抢抓战略机遇,加强顶层设计。“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黄河上游各省区应抢抓战略机遇,全面谋划,加强区域协调,制定长远规划,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黄河流域特别是上游地区生态保护面临新的形势要求,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尊重规律,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没有绿水青山,何谈金山银山?在生态保护中,要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强化预防意识,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宣传教育群众,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黄河上游地区群众心田,让“两山”理念成为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最大战略资源和最大潜力优势。

  践行“两山”理念,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黄河上游,既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尤为脆弱的地区,其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践行“两山”理念,要树立上游意识,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地区为重点,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黄河宁,天下平。生态环境保护须臾不可放松,长期治理才能确保黄河安澜。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与产流地,对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意义重大。在青海,黄河流经曲麻莱、玛多、达日等16个县域,这条母亲河不仅养育了勤劳的各族人民,也哺育出新时代的生态管护员。

  践行“两山”理念,要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谋划长远,干在当下;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形成上游“中华水塔”稳固、中下游生态宜居的生态安全格局;要不断深化“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思想共识,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切实肩负起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

  践行“两山”理念,重在实践和探索,要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借鉴浙江经验,让绿水青山常在永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区要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国家战略,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立黄河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节水治水力度,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解决好污染防治等问题。

  发展绿色产业,推动黄河上游地区高质量发展。“两山”理念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黄河上游地区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流域各省区应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两山”理念,要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黄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韵,应将黄河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融汇转化为新时代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讲好“黄河故事”,擦亮黄河符号,建设具有世界意义的黄河上游地区旅游景观带,建设人们亲近自然、亲近黄河的休闲旅游后花园,让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新时代,黄河上游地区要抢抓战略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突出地域特色,弘扬黄河文化,让“两山”理念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