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内容定力”对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2020年10月27日 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7日第2034期 作者:冯建华

  在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急剧变革的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之大事。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这是继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央层面连续第七年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一大着力点在于推进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要“更加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始终保持内容定力”。

  在中央倡导和推动下,媒体融合发展近年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某种层面上,这主要得益于技术和资金的政策性驱动。然而,这种初期阶段给予的“政策红利”,在有些地方和机构已转化为一种习惯性依赖,媒体融合发展变成了向上面要政策(解决员工事业编制)、要资金(比拼购置“高大上”硬件设备),而对于内容建设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或者忙于旁顾左右而根本无暇顾及。由此可见,《意见》对内容建设发力,实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迫切性。其中,“更加注重”一词可谓切中要害,指向明确;“内容定力”一词更是发人深省,意味深长。可以说,能否以内容定力之功,切实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已成共识。与之相比,“内容定力”意指何在?两者有何区别?应该说,两者均在凸显媒体内容的重要性,所不同的是,“内容为王”重在强调内容决定一切,必须心无旁骛专注于此;“内容定力”则是强调媒体融合发展已转变为全方位竞争,内容只是核心要素之一,唯有排除纷扰、久久为功,方能起到“定盘星”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固守内容执念,重返传统媒体老路。在互联网思维指引下,内容供给既要做到“守正”,又要力求“创新”。只有全面、辩证地把握内容定力的价值意涵,才能充分发挥其正向推动力作用。

  定力发乎信念,长于能力。没有信念,定力不可持久;失去能力,定力难以生根。随着传播技术快速更新迭代,媒介形态之变几成常态,短期内实难窥其演进路向。然媒介形态再变,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有研究表明,媒介进化不断朝着与现实世界渐趋同步的方向进化,只有符合人性化趋势,媒介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类生态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正是为了应对生产力发展与人们对于信息和交往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且这种矛盾随着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关系的变革而不断加剧。对此,破解之道就是遵循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以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满足人们对于信息和交往的深层次需求。因而,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内容定力并非徒陈空文,而应切实转化为一种能力。要言之,这种能力可体现在专注力、专业力和创新力三个层面。

  专注力就是定而断惑的能力。从国内外来看,媒体融合发展没有普适性的经验和道路可循。在政绩考核和现实压力之下,媒体融合发展不能跟风赶潮,陷于“你有我有”的形式追求而不能自拔。在新介质、新产品不断涌现的媒体变革环境下,不能轻易被表象或假象所惑、所困。传播技术手段愈是变幻无穷,愈要牢牢坚守媒体职业“初心”,抓住内容建设之“根本”。定而有静气,唯有凝神贯注,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克服浮躁和盲从心态,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专业力就是定而持重的能力。提升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离不开专业力的推动和支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环境下,专业力非但没有“缩水”,其重要性反而得到了更加凸显,只不过对其“硬度”有了更高要求。大体而言,专业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发现力,即在信息迷雾中见常人所不能见的能力;二为思想力,即在信息快餐盛行时提供深度知识和思想的能力。两者合而为一,构成独一无二性或不可替代性。按此标准锤炼和提升专业力,方可真正做到扩大优质内容产能,以专业实力参与话语权的竞争和博弈,进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正视并改变“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的困境,尽快掌握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

  创新力就是定而生慧的能力。在流量导向原则支配下,网络内容建设创新力显得日益重要。如《意见》要求,主流媒体要“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关键在于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努力使新媒体平台成为“群众离不开的渠道”,而不是演变为地方领导展示政绩工程和个人形象的“新窗口”。要真正避免后者现象出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开放创新意识,“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最大程度激发网民自主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如何以正能量为总要求,在网络平台公共性和开放性之间取得平衡,做到既能“管得住”,又能“用得好”,实乃一大挑战。这考验的是媒体融合发展主导者和参与者的创新能力与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