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新进路
2020年11月19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19日总第2051期 作者:张艳霜

  当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政治格局与国际秩序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新文科建设,旨在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是传统文科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的内部变革,也体现了文科在国家发展宏观战略中应有的学术自觉与时代担当。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传播学,其新文科建设之路应从自身专业特性出发,从理论基础、战略定位、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科学部署,培养适应时代及市场需求、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理论建构:彰显中国特色

  中国的新闻教育发轫于新文化运动及西学东渐的背景下。1917年,蔡元培建议徐宝璜给北大文科各系开设新闻学的选修课,介绍欧美各国新闻概况与理论,培养新闻人才,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新闻教育的开端。但中国寻求发展自身特色新闻学的努力一直未间断。1941年的中国新闻学会宣言明确提出“中国报人,必须完成中国特有之新闻学……西洋方法,参考而已”,这被视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最早文献。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引入中国大陆之际,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也提出“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点的新闻学或传播学”,并在方法路径上形成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方针。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应以中国道路的新闻实践为基础,借鉴与吸收一切优秀的学术成果,探索并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一套中国方案。为此,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内核和思想原点,探究其核心概念与内在逻辑,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观、人民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立论基础。还要与当下传播现象进行关联,回应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新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解释力与生命力,体现其应有的实践性和指导性。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积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已经形成了相对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要使它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就必然要提升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境界,提升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最终形成以中国历史实践为基础、以中国学术话语为主导的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学科流派。

  目标定位: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已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全球化推动者。在这种背景下,新文科建设是要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社会科学、全面提升国家软实力置于重要的战略高度。对于新闻传播而言,强化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成为新时代发展新闻事业的核心目标。

  首先,新闻传播教育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要知国情、懂历史,能够在错综复杂的舆论斗争中坚定传播中国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塑造中国形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提出便旨在培养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服务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话语权。相应地,新闻传播教育需要转变教学视野,扩大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开创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范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业务过硬、政治可靠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其次,要紧跟全球新闻传播课程体系创新,搭建国际课程体系;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高校与媒体的联动培养机制,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实务操作技能;要充分认识新闻话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增强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能力。

  学科融合:打造全媒全人型知识体系

  新文科的一大学科特征是融合性。对新闻传播学来说,其本身就是学科融合的产物,甚至有学者将新闻传播类专业定位为“文科中的工科”,强调其综合性与应用性。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更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挑战。新闻传播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学科、跨技术的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以适应未来新闻业的发展需求。

  在全媒体信息环境下,媒体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跨媒体技能,掌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输出具有全媒素质的知识生产者、管理者和传播者。此外,随着各学科之间的边界逐渐淡化,人类的知识总体呈现交叉、融合、重构的趋势,因为社会实践本身并不像研究它的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分成不同学科碎片,即布尔迪厄所谓的“实践的总体性”。这种模糊性也要求跨越各种学科界限来考虑实践问题。于新闻传播学而言,新闻是定位于“当下的真实之整体”,要更准确地把握新闻,就要打破学科间的框架壁垒。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应推动文理结合,推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培养具有综合性知识和完整知识结构的“全人”。2020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宣布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本科生,以书院形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即可以视为中国高校对“全人教育”的有益尝试。清华大学新闻传播教育的此次改革,是清华大学通识教育建设“强基计划”的一部分,其背后折射出社会对新闻人才要求的变化,也是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重要突破口。

  模式创新:回归人性的社区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之“新”,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模式与学习方法的创新上。新闻学界与业界应探索知识生产与新闻教育之间的合作,共同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新闻教育应强调新闻在社区中应有的角色定位与公共属性,在各类社区内建立起有效的沟通联结,在传播实践和文化实践中将社区整合为一个行动主体。

  以社区为中心的新闻教育需要加深学生对“什么是社区”的理解以及新闻业在各种社区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新闻传播教育者的角色也不再是传授给学生预设的职业标准和实践,而是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社区的动态,将新闻传播视为一种社区行为、一种过程、一种产品。新闻教育从业界中心主义过渡到以社区为中心的模式,可以让新闻教育在未来的新闻业中发挥更富有成效、更重要的作用。此外,新文科的动态特征是其发展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新闻传播要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脉络,就要勇于试验新事物、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能力。业界和学界只有良性互动、互为主体、互补融合,才能从双主体的对话中、在主体间性中把握新闻业的未来。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