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多次予以强调,先后提出了“加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等重要论述。在此背景下,经济学界顺应时代需求,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成果。
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显然涉及历史上不同国家经济学的形成、演化和兴衰,以及大国经济学构建的历史、理论和实践,从而揭示了经济学时空演化的规律问题。从构成上看,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乃至知识体系,还涉及从经济知识、经济话语到经济学术、经济科学,或学科的职业化、制度化和国际化的历史嬗变,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纷繁复杂的思想谱系、思想流派、研究范式、知识类型等,而这些内容正是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思想史专门研究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知识、话语、方法、学说、主义,学科等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兴衰、影响,以及作为其载体的且深嵌于社会存在的相关经济学家、经济学派和经济学界等的制度结构、日常实践及其演变。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问题离不开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支撑。
试想一下,如果认为经济思想的演变主要受经济学学科内部力量推动,取决于经济学界从业者的专业化活动,那么经济学的演化就像一种自发的秩序,而不是人类有意识的设计和构建。如果认为经济学的演变就是外部环境的塑造,其崛起不过是一国经济崛起自然而然的产物,那么经济学的发展不过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便用不着费心去推动。倘若从经济知识到经济学科的形成只有一条先天注定的路径,只存在独一无二的知识组织方式,那么如何能够建构一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呢?倘若世界各国经济学的大学院校都殊途同归,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不约而同走向了统一的、同质化的学科之路,那么又如何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呢?因此,只有立足于思想史视野、开展扎实深入的经济思想史研究,才能真正阐明中国特色经济学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然而遗憾的是,关于上述与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密切相关的思想史问题,现有的经济思想史研究却几乎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上述问题属于冷门的经济思想史基础理论或经济思想编史学研究领域,涉及史观、史论和研究方法论范畴。这种元理论意义上的研究领域,在经济思想史这门基础性学科不断被边缘化的背景之下,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经济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和方法难以捕捉和提炼与中国特色经济学构建相关的经济学的演化规律。一是偏微观导向,侧重对经济学家个体或群体的考察,对整个经济学科和经济学界的“大历史”关注不足。二是厚古薄今,注重(新)古典时期及之前的研究,而对深刻影响当今经济学演变的研究相对滞后。三是以文本诠释为主的研究方法,无法有效解答经济学时空演化这一宏大历史问题。
所幸近些年经济思想史学界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上述研究的滞后和局限,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一方面,2009年“大衰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振兴和发展,经济思想编史学随之成为思想史学界的热点研究领域,产生了大量重要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经济思想史研究在近年来所出现的“应用转向”“实践转向”和“量化转向”,打破了传统研究路径和方法的束缚和局限,可以有力应对经济学的时空演化问题。经济思想史研究者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视野转向二战以来的当代思想史,将研究进路转向包括大学、学术机构、学会等学术共同体的日常行为和实践,将研究工具拓展到当今盛行于数字历史和数字人文的量化方法,为揭示和提炼经济学的演化规律、探索知识的社会建构提供了可能。
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加强经济思想史研究,大力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国外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史和学术史研究”(20XNA04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