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2022年09月27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7日第2500期 作者:邱幼云 陶俊

  大数据时代,建设数字乡村,以数字手段更新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升级流程,可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新路径。数字乡村建设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的数字化,即对地理、人口、建筑、产业分布等基本信息实施软件工程化建设,这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硬基础”。二是数字的乡村化,即发现“城数乡用”新形态,从城市政务服务、产业分析、社会形态等业务解耦出数据,多维度比较、关联、交叉、重组,更加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乡村资源的资产化、财富化,这是数字乡村建设的“软环境”,需要深入研究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关系。经济、高效的数字乡村建设,应立足于农村与传统农户的经济社会现实基础,找准可供给点进行攻坚突破,让数字红利惠及广大农民。

  以数字平台“引势下乡”,赋能乡村建设。数字平台是数字乡村“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数字工具载体。目前,数字乡村建设仍存在单一化、碎片化、同质化问题,缺乏综合性、科学性、前瞻性平台谋划。数字乡村不是物理世界的简单“数字映射”,而是现代文明和未来社会的组成单元,需要对未来社会形态、人居形态、生产生活交互形态深刻理解。因此,前瞻性规划数字乡村建设,需顺应城市赋能乡村、带动乡村之势,在技术实现路径、场景谋划、数据底仓搭建上,借助数字城市建设的成熟场景。基于农村生产生活低流动性、时空间隔性等特点,利用多维数据流交互,有利于促进大数据资源共享,降低物理空间实时触达的成本,强化数字平台赋能乡村资源重组、业态更新,提升农村的“自我造血”功能。

  用数字渠道“引资下乡”,盘活乡村资源。长期以来,传统农户融资困境、金融市场欠发达等因素制约了农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数字渠道可将城市资本与农村资源高效链接、精准匹配起来,为提高农民资产性收入提供可视化渠道,缩小城乡间的信息鸿沟,促进农村资源向资产、资金的转变。在引资下乡中,盘点乡村可商品化、可产业化清单,有利于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为乡村振兴注入市场化“活水”。如针对农户房屋闲置率高的问题,探索政府监督下的众筹改造模式,纳入包括旅游、卫生、市场、治安的统一数字化监管平台,提供舒适、安全、卫生、经济的民宿服务,做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靠数字产品“引流下乡”,提振乡村经济。流量经济、直播经济是数字经济的主要业态。鲜活的田园风光、风土人情和农业生产丰富了数字经济的内容形式,承载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价值转化潜能。然而,目前高质量的乡村数字资源尚较为匮乏,“爆款”的田园风题材和运营号还比较少。因此,除了开发线下乡村体验产品,还应大力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扩大乡村主题的数字内容生产,创新“渔、樵、耕、读”数字化产品的形式和营销方式,提升农村产业及农村田园生态体验数字化产品的转换率、利润率,变数能为产能,变流量为力量。将城市高密度人口蕴藏的巨大乡愁情景消费、田园情感消费,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以市场活力和数字能力“造富”农村。

  让数字手段“引才下乡”,搞活乡村经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有高水平数智化人才的投入参与。然而,当前农村人才市场不发达,懂技术、懂市场、善经营的各类人才较为缺乏。应善于利用数字手段挖掘人才、培育人才、共享人才、留住人才,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发展、投入乡村建设。以便捷的信息化技术打造一支既深谙城市“田园消费需求”,又具备数字思维、数字技能、数字营销方式的本土数字人才队伍。重点招募“农村职业经理人”“农村振兴专家”,以线下坐班入驻和线上实时辅助的方式参与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开发高质量前沿农业及其数字产品,引导城市消费潜力流向农业农村,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数字乡村不仅为链接城乡资源提供了克服地理空间局限的手段,更是盘活乡村资源的新工具,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抓手。立足新时代,我们应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和未来乡村之形态,进一步探索数字要素在乡村振兴场域中的实践应用,使更多农民享受数字红利。以数字乡村建设的有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和共同富裕的有成。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杭州市大数据管理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