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大先生”,甘当“小学生”
2023年04月11日 10: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11日第2628期 作者:张腾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而若为“大先生”,就要甘当“小学生”。因为“大先生”不仅在于教什么、如何教,也在于学什么、如何学。“小学生”不是就学龄段意义而言的,而是就学习者的心态而言的,在“学生”前以“小”冠之,着重强调的是做学问的谦逊与自觉。为此,新时代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即知“小”、善“学”、成“大”、能“先”。

  首先,知“小”。对于浩瀚宇宙与悠久历史,我们的所知非常有限,犹如正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为此,教师应知“小”,知自己视域之小、学问之浅。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言,“我们懂得越来越多,知道得越来越少”。当然,知“小”并非自弃自馁、自卑自贱,而是要有自知之明。唯有知“小”,方能成“大”,知“小”是成“大”的前提。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而不是自以为是、自大自满,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在求知路上与学生一道同行,真正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其次,善“学”。作为新时代教师,不学无术、孤陋寡闻固然不可,但无所不学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为此,“学”要善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重学习先进榜样。见贤思齐,取长补短,练好教师的看家本领,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其二,注重提升人文素养。陆游有诗云,“工夫在诗外”。学习亦如是,切忌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贪图短、平、快。人文素养是不容忽视却往往被忽视的一种品质。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做过这么一个巧妙的比喻:人文素养如人生航船的“压舱石”,虽不显眼,但能使整艘大船相对平衡,不至过分摇摆,颠簸乃至倾覆。

  再次,成“大”。“大”之为“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自我充实。孟子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苏轼亦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此,教师要不断地用先进知识充实自己,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唯有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拓宽自己的胸襟和气度,培养终身学习的志趣和能力,才可能使自己的课讲得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其二是毫不自大。老子曾言“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为浙江大学所作校歌中也说“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正在于其容纳百川。教师亦然,既要有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也要有谦谦君子的优秀品格。

  最后,能“先”。这里所谓“先”,不仅在于知识经验的先行获得,为人处世的身先示范,更在于未知世界的先行探索,攻坚克难的先行尝试。先生之为“先”生,在于知识之渊博与品行之高尚,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应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此外,先生之为“先”生,还在于应是学问之路上的先行者与引路人。正是教师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甘为人梯,甘当“铺路石”的尝试与努力,才能使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使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好。为此,教育与其说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不如说是发掘智慧的源头活水的过程。正如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给我们的启示,好教师不在于为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为学生做好了新思想的“助产士”,唤起了他们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启迪了他们的智慧。

  《礼记·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相辅相成,“大”与“小”辩证统一。所以,若为“大先生”,就要甘当“小学生”。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