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2023年09月06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6日第2729期 作者:张骏

  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校要将主题教育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统筹起来,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结合,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与破解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相结合,以“四高”促“四度”,高站位、高标准、高水平、高要求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高站位统筹部署推进 确保系统谋划有精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校要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有效融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高质量主题教育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党内主题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推动事业发展的一大法宝,是统一思想、汇聚力量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已经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五次党内主题教育。每次主题教育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立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刻把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主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必须从时代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科学系统地部署和推进主题教育。高校承担着自身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使命,要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角度思考全局,立足一体推进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任务进行战略谋划。

  高标准推进思想建设 确保理论学习有深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新时代的思想旗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也是推进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这一科学体系全面系统、逻辑缜密、内涵精深,闪耀着伟大真理光芒,蕴含着无尽实践力量。高校要把主题教育作为新征程再出发的“动力源”和“加油站”,引领党员、干部带着初心学、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不断激发出攻坚克难、化解矛盾、推进工作的动力能力,努力作出更多实质性突破性贡献。

  一是要通过学习教育,筑牢思想根基。主题教育要求“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学”是基础和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原原本本读原文、扎扎实实学原著、认认真真悟原理,是深化学习教育、掌握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要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在学深悟透、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在强化学风、改进作风上做表率。要不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让理论学习成为自觉的习惯和行为。要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要通过理论武装,强化锤炼党性。思想是本,行动是形,本正则形立。把稳思想之“本”,实践行动才能不出偏差;打牢理想之“基”,干事创业才能取得成功。要真正认识到,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高校要把主题教育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贯通起来,增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南京理工大学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特别突出了“军工底色”和“工信特色”教育内容,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工业和信息化以及“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坚守“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铮铮誓言,凝练以“献身”为核心的南理工精神,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高水平开展调查研究 确保解决问题有力度 

  在本次主题教育启动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在建设教育强国的道路上,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找准问题症结,才能对症下药。高校要深刻认识“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切实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深入基础“找问题”、走进群众“求答案”,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高校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开展调研。一方面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科学制定调研方案,既要开展全面调研查找问题,又要抓住典型案例“解剖麻雀”;既要到问题集中的地方去实地调查,又要到工作局面好的地方去总结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做到深入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深入广大师生群众中,听真话、体真情,切实摸清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南京理工大学制定印发了《关于在全校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重点设置16类选题,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1个,围绕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等课题开展调研;各二级单位共开展调查研究96项、推动重点任务225条、为师生办实事234项。

  高校要将调研转化成推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动真格、下真功,突出目标导向,全力破解难题。要对调研发现的情况进行去粗取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系统分析,要正视调研结果,不能回避矛盾,才能挖掘出问题实质。对需要整改的问题,要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接受师生监督;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要科学论证,拿出举措,落到实处。南京理工大学着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抓好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采取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力求实效,突出“三个坚持”,即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坚持分类整改与集中整治相结合。

  高要求强化工作实效 确保推动发展有进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教育的根本落脚点。高校要通过开展高质量主题教育,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高质量主题教育,激发奋发作为的精气神、锤炼履职尽责的真本领、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好作风,切实提高服务国家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根本任务是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高校要立足工作实际,在实践中践行使命、屡建新功,高水平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南京理工大学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以主题教育成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校领导班子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党课、集中调研、深入基层等多种方式,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深入开展学习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形成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思路举措。学校列出“五张清单”:理论学习清单、调查研究清单、检视整改清单、推动发展重点任务清单、为师生办实事清单,以落实“五张清单”压实工作责任,提升工作成效。学校在主题教育过程中统筹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推进会、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进会、科创工程师人才培养大会,实施“紫金青年学者”选聘计划等,广大教师以投身“三全育人”、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推动“双一流”建设。

  推动工作见实见效,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高校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把党锻造成一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坚硬钢铁。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以学铸魂强忠诚、以学增智炼本领、以学正风明宗旨、以学促干勇担当,在主题教育中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让主题教育“落地生根”。

  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努力从主题教育中寻找答案,努力用党的创新理论书写答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