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实践促乡村文明建设
2021年04月07日 09: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7日第2141期 作者:林思成

  关于现代化进程影响下的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学家从多个维度做了解释。与环境制约、社会网络约束、人际互动影响等视角相比,反思性实践的视角更为强调行动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所谓反思性,即行动者将新知识或新信息整合到人的行动情境中,使之得以重组。现代化背景下的反思性实践,则是人在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面对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张力,反思性地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这种反思性的理论视角认为,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的积极承担者。因此,在假设行动者具有积极反思性的基础上,本文将农村居民视为乡村文明建设的积极承担者,并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性实践视为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一股重要动力。

  社会空间进一步拓展

  农村居民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反思性实践,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变化而极大地拓展了其空间维度的内涵。其拓展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将乡村文明建设所涉及的反思性实践的社会空间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是在“信息下乡”背景下,将反思性实践置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之中。

  空间拓展实践首先体现为农村居民在城乡融合与双向流动背景下的反思性实践。国家推出的一系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城乡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口、资源与文化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这意味着,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社区空间内部,而是扩展到了城乡之间双向流动、互动融合的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在这一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促进城乡之间文化习俗的交互影响,进而促使乡风文明发生积极转变。因此,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背景下文化习俗的互动融合,是农村居民在新时期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反思性实践的一个新内涵。

  空间拓展实践还体现为农村居民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互动中的反思性实践。截至2019年,全国行政村通光纤与4G的比例已超过98%。伴随着“信息下乡”工程的推进,中国农村网民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至2020年3月已达2.55亿,占全国网民总数的28.2%。我国乡村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与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意味着农村居民可以更为方便地接入网络空间,而这又会促使乡村社会的文化风俗在网络空间内被更为广泛地记录、观察、传播和评论。目前在我国的网络社交平台与各大视频网站,经常有农村居民将其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以图像或视频形式记录、上传,供网民观看、转发和评论。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所体现的许多文化习俗被置于一个更为复杂的舆论场域中,来自各地的网民都可以对其加以讨论,而这又会进一步促使农村居民对其日常生活方式进行反思与改变。因此,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对乡村文化习俗的影响,是在乡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农村居民反思性实践的另一个新内涵。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中,农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具有更为丰富的空间内涵,不但由乡村社区内部拓展到城乡之间互动融合的更大的社会空间之中,还受到信息化建设影响下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互动的影响。因此,要在新时期合理地引导乡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一方面,要着眼于在包括城市社区在内的全社会范围树立、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社区及各网络平台的有效治理,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发展的网络空间,从而为乡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以此促进乡村文明建设。

  具有丰富的时间内涵

  农村居民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反思性实践,在时间维度上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从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承两个角度加以考察:一方面,是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对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所带来不同影响的分辨与应对;另一方面,是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对乡村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老传统”与“新传统”的吸收与协调。

  时间维度的实践首先体现为农村居民在现代化与市场化双重影响下的反思性实践。我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习俗,不仅受到从传统迈向现代的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影响,还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的潜在影响。而这两个进程在影响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方向、速率和逻辑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乡村丧葬活动中,一方面,传统丧葬仪式的权威性正在消解,很多农村居民已不满于烦琐的传统仪式;另一方面,市场化带来的经济理性对乡村丧葬文化的侵蚀,导致丧葬仪式向铺张、攀比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在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的双重影响下,乡村社会文化习俗的变迁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会表现出差异化的特征,即所谓的“文化堕距”。对此,农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就是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地分辨两种社会进程对乡村文化习俗的具体影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进行相关调整。

  时间维度的实践还体现为农村居民在老传统与新传统共同作用中的反思性实践。要树立、推广与现代化文明相协调的乡风习俗,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全盘否定,而是包含在反思性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吸收和借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乡村文明建设中可资借鉴的文化传统,除了从古代中国延续至今的优秀传统,还有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传统。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前者注重家庭亲缘和伦理关系,后者则更强调团结互助、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乡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不仅包括对从古代中国延续至今的文化传统的反思性借鉴,还包括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吸收与借鉴。并且,要在充分认识两种传统的共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使两者协调互补,共同作用于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中,农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具有更为丰富的时间内涵,既有文化延续性与传承性的体现,又受到文化变迁过程中异质性的影响。前者表现为乡村居民对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吸收与借鉴,后者则表现为在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的双重影响下,对文化习俗变迁中“文化堕距”的反思与调整。因此,在新时期鼓励、支持农村居民以反思性实践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认识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对乡村文化习俗变迁的具体影响。

  重视时空交融

  农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在空间和时间维度所体现的丰富内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在伴随现代化而来的时空分离与重组过程中相互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居民得以跨越时空距离重新组织其社会关系与实践活动,进而超越地域社区与地方传统的局限,在积极反思其日常生活与文化习俗的基础上,谱写乡村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因此,面向新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反思性实践,虽然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体而展开的,但现代化所带来的时空分离及时空重组的影响,意味着这些实践并不是在封闭的乡村社区内部进行的,而是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展开的,并受到多重时空因素的复杂影响。这为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增加了复杂性,也为农村居民在新时期开展的反思性实践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启发我们结合空间和时间等不同维度对其多重内涵加以考察。

  总而言之,反思性实践在时空交融中所体现出的丰富内涵,意味着以农村居民的反思性实践促进新时期乡村文明建设,能够在尊重与维护乡村居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其参与乡村文明建设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时空分离与时空重组的复杂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性,也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加以配合支持,从而使得与现代化文明相协调的乡风习俗更好地融入农村居民的生活世界,成为其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的行为规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