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民营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2024年01月23日 14: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23日第2821期 作者:禹心郭

 

  数字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要素投入、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成为增长的新兴动能。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为企业提档升级、换道超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与创新路径。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双化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融合,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引导民营企业适应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低碳技术创新,深度融入绿色循环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已成为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机会窗口与重要方向。激活民营企业的生机活力,进一步释放绿色潜能和数字红利,离不开市场资源要素的畅通和产业分工体系的优化,离不开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和实干进取的企业家精神。为更好地助力民营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可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促进产业链的

  数字化绿色化要素循环

  为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亟须应对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多重挑战,破除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阻碍,优化产业链分工的区域布局,畅通产业要素循环的链接与平衡。民营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引导民营企业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减少禀赋不均带来的市场扭曲,进一步融通资源供给分配和提升配置效率,优化能源体系结构,为产业全链条改造创新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协同数字化绿色化要素循环。

  首先,应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以此打破要素流动的制约壁垒,夯实数字化并迎接智能化。当前正值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企业普及使用的关键时期,为防范破坏性创造的风险,需要搭建具有韧性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联通数据共享并提升产业链上下游能源使用效率。转向污染排放小、科技含量高与能耗少的智能制造产业,推进终端数字节能与各阶段全过程降碳。在生态环境的资源约束下,加快清洁能源技术的投入使用,同步建立安全可靠的循环回收利用体系。

  其次,统筹双化协同的政策导向、法治保障和长效机制。为此,尤其应强化数字政务和数字治理体系,提供公正的营商环境和配套适宜的公共平台系统,加大普惠型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撑、落地应用与融合扩散。此外,为提升供应链关键环节的供应能力,应大力支持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培养生态型链主企业,关注中小企业的真实转型需求。以补链、延链、固链、塑链增进产业韧性,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出台促进要素资源协同发展的保障政策,构筑完整、有序和开放的产业生态。

  最后,重点优化产业链分工体系,识别相对优势和资源环境要素,建立双化协同的时空功能布局和特色产业集群。这就需要进一步赋能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构建以企业本质需求为基石的创新体系。通过“双碳”目标下的制造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聚焦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对生产要素的互补渗透作用,在县域层面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借助数字创新禀赋和地区间要素的共享、学习与匹配效应,缩小企业间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差距,引导和支持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并寻求增长新动能。

  推动民营企业转向

  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协同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是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内在需求。牵引传统实体经济提档升级,推进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需要加快培育高新科技企业与新能源行业,同时促进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低碳化。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品位优势,优化行业间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协调机制,助力企业发展转向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在新发展阶段,参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是民营企业改革调整肩负的重要使命,更是其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的创新增长路径。

  首先,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引导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应在气候变化、“双碳”目标和环境刚性约束下,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技术改造,将节能、减排、增效的生产理念融入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行业共识,实现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除此之外,还应转变依赖物质资源的粗放型工业生产方式,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精益化和柔性化的生产技术,探索形成低碳环保和清洁循环的可持续生产体系,进而满足日益升级的绿色化、差异化、定制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其次,支持服务民营企业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进入新兴绿色产业,转向创造绿色商业价值。基于国际竞争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透过无远弗届的数字平台与适宜匹配的数字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管理绿色资源禀赋,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并突破组织运营边界,实现绿色知识、数据和信息的高效传布与流动。此外,加大投入非争夺性、非排他性和非拥挤性的绿色生产要素,形成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有序更迭,锚定消费和生产两端的深度的社会价值。

  最后,以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跨越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数字鸿沟有赖于绿色智慧,数字技术进步不能忽视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和长期社会福祉。尤其在“双碳”治理体系下,需要明确后发地区和后发企业的数字化共赢道路,善用各阶段的绿色金融补贴和价格政策支持,建立行业通用兼容的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绿色技术的服务交易平台,降低企业数字设备生命周期的用碳量,健全企业与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

  弘扬企业家精神为普惠增长赋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实干创新和锐意进取。为不断激发创新潜能,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家需要加深对于数字科技风险与收益的认识,了解时代潮流、外部环境和市场动向,把握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绿色机会窗口,重视组织生产转型和人力资本投入,拥抱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科学理念,引入普惠包容的增长模式,维护市场公正公平,创造共享价值并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企业家是探索者、组织者和引领者,决定着企业的劳动、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投入分配,亟须意识到工业时代的传统商业行为难以实现普惠增长。数字化绿色化是当前全球创新趋势,在我国数实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企业家应识别好前沿技术驱动双化协同的商业机遇,抓住绿色机会窗口。为此,需要立足市场需求,尽快探索出组织适配的柔性战略和盈利模式,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和健康的多重利益相关者关系,转向更具社会责任的治理结构,实现包容性的企业增长路径。

  其次,培育企业家精神、增强爱国情怀、促进普惠增长不仅是社会责任,也是后发企业与后发地区的发展机遇。在帮助民营企业多渠道吸纳就业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投身“双碳”行动、参与乡村振兴,可进一步为企业开拓商业机会,加快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增强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提高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企业家不仅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员工利益共同体的核心力量,推动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制度创新,也需要技术进步作为支撑。

  最后,弘扬企业家精神,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企业家需要科学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工资溢价,完善薪酬分配协商和创新激励政策,引进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道义并实现富而有责,令工资收入与企业收益同步增长。此外,企业家也应合理设置新兴岗位和工作时间,用活员工存量和技能培训,扩大与人才的交流空间,加强新用工形式与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为劳动者提供健康安全友好的工作环境,增进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