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国·2022——哲学
2022年08月29日 10: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9日第2480期 作者:

  张志强:大变局与新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人类示范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一种古老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形态。这个新文明形态就是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中华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在克服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的内在文化矛盾和根本政治社会危机中走出的一条新道路,它向人类昭示了一种新的文明可能性,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质和意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一种文明原理的变局,意味着对于任何具体社会和古老文明选择自身现代化道路的主体性赋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示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这个前景就是由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所显示的一种大格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一种由不同文明土壤创造出的不同的现代形态所构成的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美美与共、不齐而齐的人类新文明。

  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是政治宣告,也是学术命题,需要从学理上研究阐释。

  刘梁剑:人类文明变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为人类贡献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它是一个富有生发性的概念,可以成为中国哲学话语创新的一个突破点。

  吴根友:文明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问题的汉语哲学透视

  我们为什么要从汉语哲学的角度透视文明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问题?从汉语哲学的角度考察文明多样性与交流互鉴问题,究竟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汉语哲学有哪些优势能对此问题做出新的并且有价值的思想论述?

  儒家思想及其世界意义

  我想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同时也生活在最坏的时代。最好的时代指的是我们人类是非常伟大的,发明了各类科学技术。所以,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消除饥饿,即使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能利用科学技术来达成这个目标。然而,我们并没能解决消除饥饿这个问题。这显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个道德问题,是个伦理问题。我们可以解决问题,但要克服目前的困境,我们需要基于政治意愿和道德观的解决方案。所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大变局时代的国际合作

  近年来,世界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如今,人们面对面交流变得如此困难。疫情把种种规则强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将从不同的方式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全球范围内的持续交流尤其是医学专家之间的交流不应受到任何阻挠。特别是在当今的形势下,更加需要良好的交流。病毒和气候一样会跨越国界。

  德中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近几十年来,中国同欧洲和德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交流。这些互动交流意义重大,极大促进了各国之间、各大洲之间的相互了解,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里我想强调一点:我们永远不应该将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各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的关系,以及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孤立的双边关系。我们必须始终明白,这些关系对各大洲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影响力,也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尽管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渊源、社会治理模式等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能阻挡我们加强对话、加深理解并不断改善合作的愿望,因为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我们都希望整个地球、全人类以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够拥有一个安全、稳定、和平和更美好的未来。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共赢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的衣食住行、健康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绝大部分民众已经过上了舒适、安稳的生活。就生活便利程度而言,我认为今天的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西方。其中,最令我欣喜的是中国在教育事业上的突飞猛进。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积极鼓励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而且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类奖学金。

  杨国荣: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哲学的东渐及中西哲学的相遇,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接触与互动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以此为背景,中国哲学也开始获得世界性维度。世界哲学可以从不同层面加以理解。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世界哲学意味着超越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从“世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本身。

  程乐松:从哲学史出发的中国哲学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思想实践的基本定位,背后既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又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建构中的“普遍主义”特色。“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期许并不是一种保守主义,而是一个为持续的哲学思考奠定合法性的信念。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中,会将“道”与“术”混淆起来,“道”的超然性和超越性建立在其始终不能被完全掌握的晦暗基础上,进而哲学的思考不是从道出发的术,而是从术造成的经验中面向道的探寻。

  孙向晨:作为一种文明论范畴的“家”

  “家”问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深厚基础,但“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统,还应该从文明论的高度来思考“家”问题。文明论视角显示出中华传统中“家”问题蕴含的某种更广泛、更深远的维度。

  唐文明:儒家文化的复兴与哲学的意义

  中国文明可以概括为儒家文化,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文化核心。在古代,儒家文化以教化的形式建构了中国人的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从制度与心性两个维度对中国人的生活发挥着实际作用,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风俗与道德。

  赵汀阳:存在论事件——一种历史观

  所谓“存在论事件”,不是对事件的一种知识分类,而是标示事件的能量级别。任何事件,无论是知识事件、经济事件、政治事件还是技术事件,只要其创作能量或“革命性”达到对人类存在方式的系统性或整体性改变,就是一个存在论事件,也就是一个创世性的事件。如果一个事件可被认定为存在论事件,就意味着这个事件蕴含着某种新问题的起点,也就构成了人类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新本源,相当于为人类存在方式建立了一个创建点。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