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溯源文明互鉴中的中华智慧
2023年06月02日 0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6月2日第2663期 作者: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期“特别策划”,从人文思想、器物科技等角度,梳理在中西文明交流中中国智慧对西方文明、文化的影响,以此管窥中国一万年的文化、五千多年的文明在推动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进程中的启蒙性意义、在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与发展中的开创性贡献!

  一万年来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起源早,持续时间长,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中华文化很早就与域外广泛交流,为世界文化的繁荣进步作出了贡献。在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域外文化的合理因素,显示了其开放性;又深刻影响域外文化,体现了其先进性。吸收与影响是同时进行的。

  东学西渐过程中的四个建构性话语维度

  长期以来,整个世界知识受困于西方的话语中心,作为远东的中国一直被视为世界文明谱系中一个异质性的“他者”。秦汉以来所形成的东学西渐的文明化播和文化影响被强劲的西风美雨所遮蔽与掩盖,中华智慧对于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话语体系的形塑作用长期被忽视。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从四个维度审视东学西渐过程中中华智慧对于世界文明的建构性作用。

  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中国智慧

  人们通常把智慧理解为聪明才智,但是作为一个国家传统的智慧,应该超出这个含义。根据姚新中的说法,智慧是一种基于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方式,源于内在智力,因外部感受而发展,在既得知识和经验中累积,存于文本,映射思维,记录传统,感悟自然。关于中国智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威夷大学《中国哲学》(季刊)曾刊载大量相关文章,开展了讨论,参加者除了欧美学者,还有中国学者。中国文献是我们考察中国传统智慧的基本依据;文本经由译介在另一种文明中激发了互动,就触发了文明互鉴。

  中华智慧西渐之源流赓续

  中国智慧源于传统农业文明,存续于不断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当代中国正不断地向世界贡献“中国大脑”,其背后的新文明思想既是中国前进的北斗,也是世界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智慧之源。

  《易经》:人类的智慧宝典

  《易经》被称为中国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西方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欧洲哲学权威捷恩曾说,中国的《易经》最有资格称为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据不完全统计,欧美汉学家所译《易经》版本至少58种,包括英文24种,拉丁文6种,法文6种,德文6种,西班牙文6种,俄文2种,意大利文2种,波兰文2种,捷克文2种,拉脱维亚文和荷兰文各1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早年对中国文化十分着迷,他在自传中承认他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受到《易经》的影响,并说其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读透《易经》。

  中国在西方古典博物地理学语境中的隐与现

  丝绸是中华文明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河南荥阳青台仰韶时期遗址第七文化层的W164瓮棺葬中出土的距今约5500年的碳化丝麻织物残片,浙江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700年的丝织品,均为关键性考古学证据。

  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在世界历史的版图中,不同的文明如同一条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然而,它们的发展并不总是泾渭分明,时而波澜壮阔,一往无前,时而又相互浸染,甚至汇合。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精义,滋养出底蕴深厚的人文生态,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