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中华文明,既是中国人共同守望的“根”,也是共同塑造的“魂”。正是对中华文明“根”和“魂”的守正,使中华民族度过了苦难和曲折,创造了传奇和辉煌。但是,守“根”铸“魂”的文化自信却来之不易。
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局面或是表现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卑,或是表现为“全盘西化”的文化改造。而拯救中华文明,使其浴火重生的并不是国故与守旧,而是马克思主义。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尤其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华文明不仅获得了赓续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更不断获得了新的时代需求、时代主题与时代内容。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与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复兴史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不仅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认识到自己也应当是赓续文明、创造文化的自觉主体。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
展望未来,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文化事业责无旁贷。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就是人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人向着本真复归、向着兴趣发展、创造力充分涌流的未来文化。故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不仅要求我们时刻将文化作为检验现代化成果的重要指标,还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进步的能动性。因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向着历史进步的文化探索与远征,也是向着实践的文化创造与转化: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要把文化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创新激发文化活力,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文化自信作为最基本的自信,以文化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厚积薄发之底气。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走稳我们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自信最为坚实的基础。文明之延续所依靠者,既不是天命,也不是幸运,而是中华民族不懈的创新、奋斗与创造。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智慧与经验,时刻滋养着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创造、新发展,给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世界各种文化交流激荡的大潮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做到昂扬不张扬、自信不自满,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推动文化繁荣,走出文化共富之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强大支撑和重要标志。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肩负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走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不断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不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谱写民族复兴新华章、走出文化共富之路。
三是建设文化强国,走好团结奋进之路。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设文化强国,走好团结奋进之路,既是当代中华儿女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肩负的时代使命,更是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培根铸魂上强化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奋发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貌;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以新媒体、新话语、新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故事,更有力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内容与素材,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人类文明新道路。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恢宏的历史命题,并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从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更好地传递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传承赓续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