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
2024年03月27日 09: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3月27日第2861期 作者:周嘉昕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生产力理论上的具体表达。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何如理解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生动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而且深刻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开辟。

  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运用和全面理解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生产力概念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在广义上,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紧密关联在一起,作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动力和衡量标准。在狭义上,生产力作为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生产方式。从《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出发,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形成了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概括生产力系统的观点。这样一种生产力理论更接近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狭义理解。

  生产力概念的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折射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聚焦现代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二者内在关联又各有侧重。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探索历程中,生产力作为一种结构功能性的范畴,被用作识别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与生产方式一同构成了建构唯物史观理论框架、从经济基础出发解释上层建筑的概念工具。在《资本论》及其相关著作中,生产力的讨论更多与技术生产方式的分析结合起来,成为分析一定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内在结构系统的理论枢纽。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在直接意义上构成了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在更深层面上折射出生产方式概念理解的拓展。

  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方式条件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也就是说,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不同,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这既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作为一定分工和所有制基础上的“共同活动方式”的阐释一脉相承,又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要求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蕴含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深刻阐发,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的正确运用和全面理解。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理论的当代阐释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恩格斯制定历史唯物主义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现实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受客观时代条件影响,聚焦主要理论任务,他们对于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考察首先是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关联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区分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其作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各种特殊的生产方法分别加以研究。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作用和影响。比如,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中,恩格斯强调了机器大工业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马克思专门研究了工厂制度和机器体系对于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又如,在《伦敦笔记》中,马克思关注农业化学的发展,在批判李嘉图地租理论的过程中为制定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基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固定资本的发展,论述了一般社会知识向直接的生产力的转变,还专门提到“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等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条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聚焦科技创新,阐发新质生产力理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在这个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之所以“新”,就在于这种先进生产力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新发展理念、面向新发展格局,以创新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出发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拓展。同时,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过程,总结概括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探索,深刻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求。有理由期待,以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契机,在新的伟大实践基础上的党的理论创新,将在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的过程中,实现体系化、学理化的不断推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行动的先导、实践的指南。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