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
2024年04月10日 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0日第2869期 作者:龙豪/译

  习近平主席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展现出高水平的生产技术、效率和质量。其中,技术创新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这恰好高度契合中国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长期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外投资,与世界分享新的技术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也促进了各国的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将持续推动各国民生改善与共同繁荣。中国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部门科学规划经济发展路线的决心。202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是中国向世界介绍自己的重要场合,也是世界各国了解中国、观察中国最新发展政策的重要窗口。

  其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尤其值得关注。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正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推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进步。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将从这次技术变革中受益。

  自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以来,这一概念已深入各行各业。经济发展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关心的重大议题。过去一年,中国政府就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出台了大量政策举措。例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针对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等提出意见。为实现以上目标,代表委员们以提高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为目标,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民主决策过程,进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努力为人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政府正在千方百计保障和增进人民福祉,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全国两会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呼吁因地制宜加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力度,并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激励措施鼓励创新。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发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还明确了2024年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其中就包括深入一线了解实践创造的鲜活经验、人民群众的愿望诉求、政策实施的难点堵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中国制定了2024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如果要评价这一目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应该分析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因此要努力构建创新安全的科技生态系统,完善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原始创新成果的涌现。

  202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6周年。这一政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国家面貌,也给世界带来了机遇。特别是中国奉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让许多跨国企业受益匪浅。近年来,中国在规则、法规、管理、标准等方面,不断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入制度型开放。实践证明,这是中国发展科技创新和创造力的决定性一步。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的制度规则统一。这有助于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的制定。

  中国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政策转变方面的开创性举措,可以鼓励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和外国投资者效仿,采取高效、高质量的生产方式,同时将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相结合。中国通过支持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进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从而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沿,这也是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议题。确保改革科技、教育和人才制度,有助于消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时也要为民营企业减负,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各省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相适应,在实践中不断被塑造和展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支撑。中国各省市也在发挥当地资源的多样性,提高生产力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各地区开发当地特色产品,为国家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地方政府正在努力依托本地资源和人力,建立战略性、新兴的世界级产业。中国政府还向各地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优惠政策,使中国市场具有雄厚的本土实力、效率和较高的生产质量。

  为了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效能,中国政府正在加快培训战略性技能人才,培养更多一流科学家,鼓励创新团队的成长;寻求创建平台来发现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高技能工人,并加强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中国致力于推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推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并不断巩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为了培育新质生产力,除了发展氢能等新兴产业和面向未来的产业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完善和升级产业链和供应链。

  ([埃及]娜迪娅·希勒米(Nadia Helmy)/文 龙豪/译  作者系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