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文明和拉美文明都是颇具独特性的文明。近代以来,中拉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多地集中于物质交换。近20年来,随着中拉政治和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两种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推动中国和拉美国家将因历史、地理等原因造成的文化隔阂转化为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为目标的文明互鉴,是双方的共同任务。
正视拉美文明的独特性
在西方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拉美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有人将拉美不发达的原因归咎于天主教文化的保守和土著群体的落后。很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对拉美文明的误解和曲解。
对于前者,虽然拉美文明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但是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和思想始终在拉美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非洲文明、中华文明因素的传入又为拉美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却被外来者强行打断。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正是依靠对印第安人的殖民统治、掠夺和榨取,才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今天印第安人的“落后”恰恰是昨天西方殖民者和白人统治阶层对印第安人的剥削造成的。时至今日,将殖民者视为美洲大陆的“救世主”、将殖民主义美化为“缔造先进文明”的说辞仍存在于西方学界的话语体系中,拉美国家的右翼政治精英也一度漠视印第安文明、非洲文明在拉美文明中的重要性。
然而,拉美国家曲折而复杂的发展历程表明,强调欧洲中心主义和追求全盘西化不仅无法复制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还会走入歧途、迷失方向。只有正视拉美文明的独特性,才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发展道路。从20世纪中期起,拉美本土知识分子开始反思,陆续提出“依附论”“解放神学”“开放的地区主义”等思想,并运用到实践中,彰显出拉美现代文明的进步性。古巴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国基于古代印第安思想提出并实践“美好生活”理念等,这些都是对西方发展模式的反抗和回击,是寻求替代资本主义解决方案的伟大尝试,也凸显着拉美文明中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外来干涉、争取独立自强的底色。
追寻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和”与“合”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其间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精粹,始终保持本土特色,发展从未中断。作为被外力强行打断和改变之后形成的新文明,拉美文明融合了欧洲文明、印第安文明和非洲文明的元素,以“混合体”的形式呈现。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但是并不影响两者的“和合”。
“和”有“和谐”“和平”之意,是不同文明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儒家文化历来倡导“和而不同”。习近平主席指出,“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虽然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都在努力克服差异和分歧,积极探寻共同的理念和信念。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关系。在实现民族振兴的过程中,中国既不强加于人,也不寻求称霸。拉美国家在历史上饱受西方殖民主义和文明优劣论之苦,即使在独立之后都无法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和干涉。自从美国提出门罗主义之后,拉美国家被迫成为美国的“后院”和美国实施霸权的试验田。因此,中华文明中的和谐观和共同体意识对拉美国家极具吸引力,“周而不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等中国传统思想都能在拉美国家获得广泛共鸣。
“合”有“汇合”“合作”之意,不同文明可以在差异中寻找契合点,实现合作共赢。印第安文化中尊重自然和环境、倡导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与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出一辙。20世纪初,被喻为“拉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父”的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就敏锐地意识到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共性。1924年,他在《中国革命》中写道:“在精神和物质上,中国比欧洲更接近我们。我们人民的心理更像亚洲人而不是西方人。”一百年前马里亚特吉将拉美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一百年后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福祉紧密相连。
以“合”促“和” 以“和”谋“合”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和”与“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和”是内核也是目标,而“合”是手段也是表现。如果把“和”看作不同文明在思想和精神上的相互认同,那么“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实践。以合作促和谐,有了更大的和谐才能有更紧密的合作。
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接触始于16世纪。彼时,中国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到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秘鲁等国,而拉美地区特有的农作物也以同样的方式传入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中拉文明交流远未达到“和合”的层次。直到21世纪,中拉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才为两大文明的深入交流和借鉴提供了历史契机。一方面,中拉贸易巨大的互补性使中拉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中拉在合作中努力学习如何克服地理障碍、文化差异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保持和谐友好的往来。另一方面,随着两大文明相互认知和互信的不断加深,双方合作逐渐超越经贸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全面铺开,而原有的经贸合作不仅得到巩固,而且继续向纵深发展。中拉文明形成了以“合”促“和”、以“和”谋“合”的良性循环。
面对不断出现的全球性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不断搭建合作平台。对于中国提出的政策理念和行动方案,拉美国家由最初的缺乏兴趣或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积极回应、主动参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都得到拉美国家的广泛响应。至今已有22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6个拉美国家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阿根廷也被批准加入包括中国和巴西在内的金砖国家。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意识到只有和衷共济、精诚合作,才能实现文明的发展和进步。2014年,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成为中拉政策沟通和理政经验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
丰富互鉴内涵 深化“和合”之道
在以“合”促“和”、以“和”谋“合”的过程中,中拉文明互鉴的内涵也变得丰富而深刻,已经由最初的物产交换、传统思想文化交流转变为治国理政经验、发展观念、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内容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中国和拉美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同向而行,有共同的诉求和愿望。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这与拉美国家近年来追求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社会公平正义等发展目标不谋而合。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被迫接受西方国家开出的新自由主义“洋药方”,将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其结果是贫困激增、社会不平等加剧,最终引发经济和社会动荡。在经历惨痛教训之后,拉美国家意识到,只有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方案和倡议为拉美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新选择,拉美曲折的发展历程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知识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中拉互鉴不仅是打破和更新以西方发展知识为主导的全球发展知识体系的重要推手,也是双方不断将文明互鉴推向新高度的基础。
无论是发展知识的共享、创新、重构,还是发展能力的完善、提升,都极大丰富着中拉文明互鉴的内涵。伴随着中国和拉美国家在理念、观念和信念上的不断接近,双方在合作实践上日益深化。人类文明共存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境界,即不同文明保留各自独特性的同时,又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的相互吸收借鉴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以“合”促“和”、以“和”谋“合”的理念下,“和合”之道必将推动两大文明不断进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