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的翻译美学与译者行为
2022年08月26日 09: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26日第2479期 作者:陈静

  回顾中国翻译研究史,在“汉译外研究”与“典籍翻译研究”这两大领域,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都极具开拓性。作为我国诗词翻译界功绩卓越的翻译家,许渊冲在国内外出版的英法文作品多达五十余部,他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而系统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译者,被国内外学者盛赞为英美文学的一座高峰。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和美学理念颇具前瞻性,其翻译美学著作主要有《翻译的艺术》《文学与翻译》《文学翻译谈》等。

  翻译思想体系的建构

  许渊冲翻译思想基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又与时俱进,兼具科学创新。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翻译美学观,简单地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包括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三势论(优势、均势、劣势)、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此外,他还提出将科学成就融入文学翻译艺术之中,将物理学中的“超导论”引入文学翻译中,将文学翻译看作把一国创造的美转化为全球美的一种化学反应。许渊冲翻译思想体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萌芽、探索、成熟与超越。

  许渊冲笔耕不辍,结合自身翻译实践感悟在理论成熟阶段总结形成了一系列文学翻译理论: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艺术论、创译论、优势论、三似论、竞赛论、译诗六论、翻译的哲学、翻译实践论、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辩证关系等。在后来的著述中,许渊冲不断深化“矛盾论”,认为文学翻译理论解决真与美的矛盾或者科学与艺术的矛盾。因此,求真是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求美是文学翻译的高标准,矛盾统一的结果是于翻译实践上的提升。其实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本身就存在一个“度”的问题,他反对“二元对立”,强调矛盾统一,这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所使用的“连续统”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基于哲学上的“中间状态”理念,承认翻译存在中间状态,认为中间状态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所谓矛盾的解决与统一,其实就是动态平衡的一种体现。面向文学翻译的“求真”与“求美”只是翻译标准的高低之别,正如“求真”与“务实”同样也存在两个端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进一步细化了两个端点间必然存在的渐变状态或阶段性特征。

  译者主体性的凸显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为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而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由译者的翻译策略、知识积累、文化意识及艺术创造性等构成。许渊冲作为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其翻译思想旨在向西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使目标语读者能够体味作者或诗人美的情感。他从不把语言与文化割裂,文化立场鲜明,在语言转换中密切关注翻译的文化阐释,结合翻译实际,变通行事,提出自己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已经是创作了。在谈及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文章中,许渊冲特别关注译作与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否在翻译中得到传达,坚持跳出文本关注传达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从文化交流与审美阐释的高度去探讨翻译方法,心中有读者的期待,有自觉的文化交流意识,不拘泥于形式表达,追求文化内涵的传达,重视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价值。每当有重要的翻译文本出版时,他都会撰写序言、后记等,作为译者,数十年的中、英、法翻译实践,最终成就了其适合中国翻译学派的翻译理论和美学理念。

  可见,对于译者而言,行为是意志的外化,意志是行为的动因,二者互为条件。译者和行为都有潜显之分,译者既可以出现原文意义再现行为和译文社会性调适行为,也会出现译者针对社会需求的原文意义调适或改造行为。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例,翻译内的问题是翻译本身的问题,翻译外的问题包括国外读者对待我们外译作品的态度和我们的宣传是否到位等问题。译者应该主动担负起解决翻译内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与国家有关机构配合,推动中华文化的有效对外传播。

  翻译美学的呈现

  翻译必定需要一个母本的存在,这是由翻译自身的属性决定的,即使绝对靠近原文、复制原文,也自有其道理,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自有不同特点。比如面对经典化程度高的考古或实用型文本,绝对的求真就是绝对的务实,执着于事物的原貌而已;面对文学文本,绝对的务实就是绝对的求真,不在最基本的语码转换和意义再现的翻译范畴,而是与原文没有任何关系的创作,变成了“超求真”“超务实”。许渊冲提出的“译者一也”,有着多个层面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原作之于作者是一种思想的翻译,此时,翻译即作者与作品的统一;此外,翻译作为语码转换,译作应该在语言、文化等层面上与原文统一。从理论上讲,原作与译作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真正的翻译实践中,面对中西差异,语言层面的统一偶尔能做到,但文化层面的完全统一则很难做到。比如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美学活动,其翻译过程就是作为美学主体的译者将中文原作中的美(美学客体)与译作中的美(美学客体)进行传达。因此,原作中的美学成分都应被识别并传递到译作中,使得译作读者和原作读者拥有相同的美学体验。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就是一个以“三美”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其翻译策略(即再创造)。他提出的“再创论”来源于《论语》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赞同郭沫若“好的翻译等同于创作”的观点,并引出朱光潜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自然也是翻译艺术的最高境界。

  谈及中国文化译出实践,不同的译者态度对应不同的译者行为。一般来说,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即顺译,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即逆译。但新时代的中国,众多文化文献需要“走出去”,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国外汉学家去翻译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不仅需要身体力行地去进行翻译实践,而且需要“对中国的译出产生的深层原因、译出文本生产机制、译出行为面临的质疑与障碍、译出主体、译出合作模式、译出文本的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涉及译出行为各个重要方面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进行理论探讨与构建”。在许渊冲看来,两种语言的统一重在解决好翻译转换中的矛盾与分歧,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虽然中西差异甚多,但是人们对自身与环境的认知还是有相同之处的,作为中西文化与审美纽带的译作跨越语言的障碍,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与美学理念打破了中西文化界限,使原作和译作在深层结构及意味、意蕴和意境中得到了统一。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