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方向·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研究
2023年05月31日 11: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31日总第2661期 作者:周弘/自述

  《走向人人享有保障的社会——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二)

  在阅读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相关材料时,我有时心潮澎湃,有时拍案叫绝。我不能不惊叹于中国人在改善自己的制度方面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例如实行“属地管理”,打破了很多纵向的利益集团设置的内部壁垒,使社会保障出现扁平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再如“两江模式”“板块模式”“布吉模式”层出不穷,但并非各行其是,而是在中央的原则性规定下,探索适合在当地落实政策的方式,中央确定的原则目标,即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使得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有了方向,而多样化的实践也使总体社会目标得以落实。

  记得有种说法,就是中国改革事业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是因为与世界相连接,而不是相分割。我看到社会保障领域里的很多观念、经验和做法都是舶来品,将这些舶来品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产生出中国的实践、方案和制度模式,最终将这种制度法制化、规范化,使之越来越接近中国共产党在将近100年前为自己设立的“人人享有”的社会目标。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中国的进步与世界的关联,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性,看到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过程。

  在平铺直叙的写作过程中,还有些理论方面的启示。例如我发现,政治学中的“边界”概念十分适合于解释社会保障的制度转型。地区性的社会保障统筹,既是对传统的行业社会边界的打破,也是对新生的社会边界的催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劳动保险制度的设立为产业工人提供了更好的保护,但是却在工业和农业劳动者之间设立了城乡界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属地管理”的养老金社会保险统筹打破了村舍间的界限、行业间的界限,同时形成了新的界限和新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制度改革在破除地区界限、城乡界限的同时也在规范资格和限制。在新的社会保障边界内,保障的责任并不是单向的,不是单纯由政府承担的。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权威,建立起由个人和用人单位缴费,加上政府财政补贴的集资方式,重新整合了社会财富,让所有的社会成员共同为自己编制一套保障社会安全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各种保障的边界是重新以专业化的方式和标准界定的:例如养老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和范围,每一步的政策调整都透视了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反映了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

  随着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型,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变化。国家先是通过就业单位向产业工人提供社会保护,通过农村集体经济向农民提供社会保护。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不仅挑战了这种保障方式,也挑战了中国最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单位经济、集体经济、家庭经济,都难以抵御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国家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保护责任。最后,随着市场的扩大、产业和劳动者的转移,跨区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不断出台,新方式不断地替代旧方式,新边界不断取代旧边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制度标准不断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国家成为最大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进入一个庞大的社会保障网。企业不再是工人的社会,生产队不再是农民的社会,家庭对于个人十分重要,但不再是最主要的生活保障来源。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虽然还存在不同的保障和福利壁垒,但这些壁垒正在被打破,门槛正在降低。随着社会保护方式的变化,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加直接,国民身份也变得更加具体。

  一种真正社会化的体制正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所谓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也就是一种人人负责的制度。在同一个国度中,人们彼此负责、相互保障,政府为这种保障提供制度条件,在市场规则运行的条件下,这种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的保障,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这种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通过社会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

  写到这里,中国社会保障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已经跃然纸上,这是我多年来的一个“业余心愿”。这个业余心愿的完成离不开社会保障业内和业外朋友和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其中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院原院长田小宝同志的真诚鼓励与大力支持,欧洲研究所张浚同志的无私加盟,是不可或缺的。我认识田小宝多年,也曾合力为普及社会保障的知识而努力,他帮助我找了一些材料,而且逐章逐段阅读初稿,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张浚是一名优秀的欧洲政治学家,但是为了我的“业余爱好”,搁置了手头的“业内工作”,全力支持我达数月之久。写这本书的原始动力还来自我在杭州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建伦的一次报告,她对学生清晰地讲解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建设过程,我感觉十分有说服力,就想全面梳理一下。后来我又请田小宝帮忙,和她谈过一次。在写作过程中,我不时回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设和进步而努力工作的几代社保人,我庆幸自己能够亲身经历、见证并在某种程度上奉献于这一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

  回顾我在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领域里的探索,大体走了一条从理论研究到现实研究,从个例研究到制度比较的发展脉络。在整个过程中,我追求的是理解复杂的现象,是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读懂世界与中国,哪怕是仅仅读懂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这个局部。我还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用心的观察者和思想者,能够在观察和思考中获得极大的满足。目前,我更多地参与了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出谋划策的各种智库研究,主要提供有关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我仍然坚持不能照搬照抄单个的政策措施方法,而是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逻辑,把社会保障制度放在一个更宏观的环境中去理解。

  (本文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大家雅事”丛书之一《周弘:在“茶”与“咖啡”之间》,有删减)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Baidu
map